藏匿捡来的手机:如此父母,怎教孩儿?
(2017-02-04 23:25:20)
每当有揭示了人性阴暗自私一面的新闻披露出来的时候,常会听到有人感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仿佛堕落的都是他人,高尚的总是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冷眼看着芸芸众生,偶尔批评几句,针对的也都是他人,难得会反躬自问一句:不管是向上也罢,日下也罢,这世风的形成之中,是否彻底与自己无关?
作为社会的一员,谁也不能超然世外,我们在感受着这个社会的冷暖,也在塑造着这个社会的环境。积极的进取心,利他的价值取向会鼓舞他人、温暖他人;消极的心态,相互戒备的心理,也会给人与人之间造成隔膜,带来寒意。也许在自己浑然不知的时候,我们的言行已经给身边的人造成了影响,影响了他人对我们自身的看法,也影响了他人对社会的看法。为人父母者,其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远,故而不可不谨慎,不可不端正。
据红网报道,2月2日,在零陵火车站候车室,一个8岁男孩捡到一部手机,交给了自己的母亲。这位母亲心生贪念,来到厕所,将手机关机,然后交给了自己的丈夫藏匿起来。失主发现手机丢失,遍寻不得,遂报警。车站民警根据视频监控发现小男孩捡走了手机,继而找到这家人。面对民警,当着孩子的面,身为母亲的却拒不承认捡到了这个手机。民警转而询问这个8岁的男孩,男孩道出了实情。经过民警的说服教育,这对夫妻才最终承认了错误,并当面把手机交还失主,并向对方道歉。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礼记》中也有“临财勿苟得”的古训。这些古语俗话都是强调一个意思,面对非分之财,不可妄动贪念。放任贪得之心,轻则令他人财产受损,重则连累自身堕入囹圄。不取非分之财,可免无妄之灾。所以,一个有教养的人面对取舍得失是很慎重的。
当着自己8岁孩子的面,藏匿他人的手机,继而又向民警撒谎,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孩子一颗童心,洁白如纸,留下印记容易,再想擦去就难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父母的价值观、处世方式,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孩子。在垂涎他人的一部手机之时,这对夫妻可曾想到这一点?
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够活得堂堂正正,却想不到自己无意间已经做出了相反的引导。指摘他人贪得无厌自私自利者,也很难想到,自己的很多做派也有损于公序、不利于他人。
我们都渴望生活在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里,没有欺诈,没有贪婪,无需那么多的防范,无需那么多的戒备,人人都可以放松身心,像孩子一般童心不染,了无尘滓,脸上无面具,眼眸有真诚。而事实上却是,我们用自己的戒备击退了别人的真诚,用自己的冷漠浇凉了别人的热情。
一味地指责与批评,也许换不来一个诚信而且温暖的社会。我们需要身体力行,做一个守规则的人,一个利他的人,一个诚信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别人,去影响别人,让身边的人感受到真诚,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可信。
童言无忌,不遮不掩;童心如纸,莫染莫污!一部捡来的手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私心,照出了贪念,照出了不诚不信的尴尬与丑陋。作为受过教育、经过世事的成年人,也许,我们有些事需要回过头来向孩子学习,重新拾起丢弃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