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积极应对生存挑战

(2008-07-10 08:42:12)
标签:

杂谈

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积极应对生存挑战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 2003-10-11)

 

http://www.lrn.cn/images/organizationdetail_img_11.jpg

W020080506407498168612.jpg

                       我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开始生态移民
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走出大山 即将迁入新居[图]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10月11日电(记者汤计、刘军)走出中国地理纬度最北端的城市--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穿行在狭窄的林间山路上约20公里光景,看见密密的山林中一缕青烟袅袅升腾……我们到了中国狩猎部落新建的一个猎民点。

   猎民点以狩猎能手达瓦的名字命名。周边都是密密匝匝的丛林,只有两

 

顶帐篷搭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百余只驯鹿围着林中的狼烟或站或卧,悠闲地啃着苔藓。“林子里蚊虫多,驯鹿也怕叮咬,放了烟可以熏蚊子,驯鹿就围着烟不往远处走。”38岁的达瓦手里下意识地玩着一支小口径步枪的弹匣子说。

  达瓦是中国最后狩猎部落三个新建猎民点点长之一,前不久,他从300公里外的敖鲁古雅乡旧址搬迁到根河市郊的新址。他说:“就是搬了一次家。住房条件改善了,有了液化气、暖气,孩子上学老人就医方便了。别的没啥变化。”

  帐篷里炉火熊熊,一只黄色的小狍子瞪着圆溜溜的眼睛惊惧地望着我们这些陌生人。“不搬不行啊,我们原来住在敖鲁古雅河与激流河的交汇处,有个大坝被水冲刷得要塌了,这几年又搞市场经济,我们那里的电信、银行、商店……因为赔钱,都撤了。我们买块豆腐都得骑着摩托到17公里外的满归镇去。孩子上学就更麻烦了。”达瓦说。

  据根河市委书记王东辉介绍,敖鲁古雅乡有498人,鄂温克族猎民仅有232人。计划经济时期,他们的商品粮供给都是国家包着,上个世纪90年代后,市场经济逐步推开,电信、金融、电业、商业等部门陆续撤离,加上近几年大坝失修,在原址住下去十分危险。市政府考虑到猎民们的生产生活问题,与他们商议,实行整体搬迁。这个乡的17位德高望重的猎民经过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最后把新地址定在离根河市3公里的西郊。市政府依据猎民们的要求,从自治区申请了部分资金,又自筹了一块,建起了62户每户居住面积50平方米的新猎民乡。

  达瓦是最先搬迁的猎民之一。他说,这次搬家市政府的科局级单位一个部门包一户,帮助我们购买了床、沙发、柜子、电视等生活用品。因为我们的驯鹿是半野生的,所以政府又划出一大片森林来,让我们自己选择山上的放鹿点。

  “这里挺好的,我们从放鹿点回家,还可以到城市逛商场、看电影、进歌厅……”30岁的达西还没有结婚,他很喜欢都市的生活。达瓦和他开玩笑说:“你在这里不愁找个好媳妇了。”

  40多岁的杨双虎一边擦着小口径步枪一边乐呵呵地说:“这里的山过去一直禁封,动物多、苔藓多、蘑菇多,是个放鹿的好地方。”原来,鹿是以苔藓和鲜蘑菇为主食的,深秋正是驯鹿抓膘的季节,根河市周边山林中有丰富的苔藓和蘑菇,成了猎民们十分喜欢的地方。

  杨双虎是蒙古族,他找了一位鄂温克猎民妻子,也就成了猎民。他家养了45头鹿。他说:“我的爱人前年掉到河里淹死了,孩子们都在上学,原来那个地方没有老师,真着急呀。现在孩子们都进了根河市最好的学校,还能住宿,我真的一下轻松了。”

  达瓦说,敖鲁古雅原址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没有人烟,232人分属四个家族,男女之间通婚都成了问题,血缘太近影响后代,达西30岁了还没找下对象。

    猎民的主要收入来自鹿茸和狩猎。杨双虎说:“我一年狩猎的收入大约有1万多元,鹿茸的收入也有万八千的。过去那地方,有钱也没地方花,到这儿就不同了,想吃啥买啥。”(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