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汤计 勿日汗·
“依水而居”如今是呼和浩特市民的新宠,而四年前堆满垃圾、臭气熏天的河道,还是呼和浩特市民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
http://www.nmg.xinhuanet.com/zhuanti/jdwt/2007-08/08/xin_370804231232750796618.jpg
美丽的呼和浩特市东河音乐喷泉(摄于7月30日)。随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活动的临近,呼和浩特市灯光璀璨,音乐喷泉多姿多彩,使青城的夜色更加美丽迷人。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http://www.nmg.xinhuanet.com/zhuanti/jdwt/2007-08/08/xin_3808042312321402670519.jpg
这是呼和浩特市街头一角(4月30日拍摄)。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政府一个政策引来15亿元治河资金
呼和浩特市的东河和西河环绕市区,两条河流曾是草原首府著名的风景。但是,近几十年来,因为城市人口激增,河道遭受污染,成为垃圾河。2002年,投资15亿元的“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这一工程把东河、西河和大青山前的人工暗河连接起来,使呼和浩特成为内蒙古草原唯一有河流环绕的城市。
据承担工程任务的呼和浩特市春华水务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春华水务公司)总经理侯喜焕介绍,经过国家土地部门的批准,呼和浩特市政府给了他们一个政策:自筹资金治理河道,河道两岸千米内的4000亩土地由企业控制,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规划进行治理开发。他说:“我们凭借这一政策,由市政府的土地收储中心实施‘招拍挂’,筹资35亿元治理河道,绿化两岸。经过环境治理,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家成立6年的国有独资水务运营和资本运营公司,通过专业化的投融资模式、水利方面的国债资金和一部分银行贷款,为呼和浩特市城市水务基础建设和发展筹集了35亿元的资金。
市政府副秘书长杨东升说:“以前,呼和浩特市水利设施相对滞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求。2002年,市政府给春华水务公司注入2000万元起动资金,春华水务公司通过经营两岸土地吸引投资35亿元,完成了市政府规划的环城河治理工程,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基本完成城市水务社会公益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逐步完成,沿河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河道两岸昔日无人问津的土地价格一路飙升,成为精明商家掘金的财富地。对于这一点,拥有东河沿岸4000亩土地控制权的春华水务公司深有体会。
侯喜焕告诉记者,东河治理前,沿岸的土地每亩1万元,河道开始治理后达到8万元,如今随着两岸环境日益改善,土地挂牌价达到90万元,预期两年后可突破200万元。
15公里垃圾河瞬间变成靓丽风景区
http://www.nmg.xinhuanet.com/zhuanti/jdwt/2007-08/08/xin_37080405205334311581.jpg
这是位于呼和浩特市区的新建乌兰恰特大剧院(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http://www.nmg.xinhuanet.com/zhuanti/jdwt/2007-08/08/xin_52080423105751555452.jpg
这是8月7日拍摄的装扮一新的呼和浩特市新体育场。 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呼和浩特市东河治理以前,人们称其为“小沙沟”,周围居民把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道,汛期到来垃圾被冲入下游,对下游水域造成严重污染。而且,由于河槽较低、河道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降水一旦增加就会成为洪水;而被市民称为“龙须沟”的西河,由于岸边居住的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差,多年来,当地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直接排入河中,河水污浊不堪,影响两岸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呼和浩特市以建设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为最终目标的“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总治理长度约60公里,沿河修建橡胶坝16座,蓄水河道长15.2公里,对河道两岸进行美化、绿化、亮化,并结合实际修建公园和绿地。
呼和浩特市副市长薄连根说:“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的效益是巨大的。”他介绍,现在东河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已基本消除洪水灾害的威胁,并形成8公里的连续水面,绿化、亮化、美化面积达400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自然景观,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小气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东河上建成全国最先进的声控彩色音乐喷泉和岸边供两万人休闲娱乐的东河广场,成为青城市民茶余饭后前来休憩小歇的理想场所。“亚洲第一高喷泉”,夏夜站在喷薄而起的喷泉边经常听到这句话,呼和浩特人已把东河水上景观当成“炫耀”美丽家乡的资本。
而在西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58年洪水冲垮的牛桥被重新复制放大再现于河上。岸边旧时牲畜和古玩交易市场的原貌也将被恢复,成为周边回民群众经商的市场。“投资5.5亿元的西河综合治理工程志在复原几百年前古色古香的西河。”侯喜焕说。
碧波荡漾的河流两岸成了“黄金海岸”
http://www.nmg.xinhuanet.com/zhuanti/jdwt/2007-08/08/xin_530804231057031278703.jpg
这是装扮一新的呼和浩特市成吉思汗大街(8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随着“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逐步完成,昔日呼和浩特市民避而远之的两岸土地,如今成为呼和浩特人置业的“黄金海岸”。
记者了解到,东河治理之前,很少有房地产项目进驻,而随着两岸环境的日益改善,沿岸土地受到房地产商的青睐,“依水而居”成为呼和浩特这座内陆城市热门楼盘的最大卖点。
当下,东河两岸的土地上到处是搭满脚手架飞速拔高的大楼,加上沿河两岸宽阔的绿色长廊、景观公园和音乐喷泉以及齐全的市政配套设施,东河一带板块被呼和浩特市民称为最适宜居住的“生态型居住区”。
对于在呼和浩特城东工作的张硕来说,东河治理给他带来的最直观感受是班班爆满的公交车。“虽然驶向城东的公交车增加了不少线路,但上下班高峰期仍乘客爆满,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像的。”张硕说。这位27岁的公务员近期最大的愿望是在东河岸边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宅,但一路飙升的房价给了他很大压力。
在呼和浩特市西河畔的“汇豪天下”住宅区内拥有一套住房的年轻导游萨仁告诉记者,当初选择这一区域的原因是房价便宜。
“两年前购房时小区前的西河段还未治理,门前的臭水沟把购房者挡在门外,所以房价相对便宜。没想到随着河道治理,这里竟成为呼和浩特市民抢购的热门楼盘。”萨仁对当初自己的“明智”选择颇为满意。
“环城河综合治理工程”为城市投资环境增添活力的同时,也间接地为增加政府税收、减轻就业压力、促进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
“据初步估算,目前东河、西河治理工程为呼和浩特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不低于60亿元,而这一数字将来肯定会更大。”薄连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