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兰察布草原“复活”记

(2008-07-12 10:14:10)
标签:

杂谈

再造秀美山川:乌兰察布草原“复活”记
新华网 ( 2002-08-05 11:34:27)

  新华网呼和浩特8月5日电                          

                     新华社记者汤计  刘军

  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消失了多年的乌兰察布草原如今复活了。

  今春以来,在连绵喜雨滋润下,5.5万平方公里的乌兰察布草原鲜花似锦、绿草如茵,风吹草低、苍天碧野的秀美景色梦境般地重现在世人面前。抚摸着齐肩高、开着白花的草木樨,乌兰察布盟林业局副局长李惠成说:“我插队到乌盟30多年了,没见过这么好的草原。老人们说,50年代的乌兰察布草原就是这样的。”

  今夏草原真美。绿,不是单色,浅绿、深绿、嫩绿、黄绿、墨绿……多种绿色在山、川、滩、湾上铺陈开来,无边的野花点缀其间。记者身处绿色的海洋,既为造物主的神奇感叹,也被这里的人们为寻回失落的草原多年来不计回报的付出所感动。

  上世纪60年代以前,乌兰察布草原水草丰美。在“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的日子里,人们大面积垦草种粮,肥美的草原消失了。守卫华北的最后一条生态屏障被撕开一道大口子,漫漫黄沙从这里滚滚南下,倾泻在华北平原。拥有274万人口的乌兰察布盟也成了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以粮为纲没抓住粮,几年丰收之后,开始品尝土地风蚀沙化的恶果:“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箩、煮了一锅”。近百万人背井离乡、另谋生路。

  1994年,土生土长的韩振祥出任乌盟盟委书记,这位从当乡干部时起就深受草原沙化之苦的书记,一上任就走访了13个退化、沙化最严重的乡,形成一个“重建秀美草原”的调查报告,作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决策。此举很快得到全盟各级干部空前一致的认同,直到今天,当地老百姓都记得盟领导在许多场合发下的誓言:“砸锅卖铁,也要退耕还林还草!”

  再现秀美草原,乌盟人的付出是巨大的。全盟2400万亩耕地,到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前,他们已自费退耕了1200万亩,此后按国家退耕政策,每年退耕100万亩。截至目前,全盟已经种树538万亩,种草616万亩。

  乌盟退耕八年,正赶上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多年大旱,付出多、收获少。韩振祥说:“我们是听天命,尽人事。雨,我们退;旱,我们也退。国家给钱,我们退;没给钱,我们也退。”

   但,天道酬勤。由于乌盟人孜孜不倦地退耕、孜孜不倦地种草,老天爷仿佛不想让他们白干,几场透雨过后,像是在一夜间还给了他们那片失落已久的草原。

  玫瑰营镇党委书记傅海清兴奋地带着我们穿梭于一片又一片草场间,摇曳的高草不时从车窗探进头来,野蒿的清香味阵阵扑鼻。望着满眼绿色,傅海清豪气勃发:“有人说今年的美景全仗老天爷,我不这么看,遇着好年份,如果我们还像往常一样种田,也就是多打几粒粮食,秋后一翻地,没了植被,来年照样是沙尘暴。我们种了草,种了树,种了灌木,沙子还能刮起来吗?”

  在乌兰察布草原,人们对失而复得的草原的爱惜让我们十分敬慕。一路行来,风吹草低处,却看不到成群的牛羊,原来他们都实行了舍饲禁牧。与散养相比,舍饲牲畜成本高了、利润低了,农民付出的辛劳也成倍增长,他们却无怨无悔。古营盘村农民宋美宏说:“这些林草地都是我们承包的,舍不得割啊。留着让北京人、天津人来看看,国家给的生态钱、生态粮不白给。”

  老宋家70多亩地,除了几亩口粮田,剩余的全种了柠条、苜蓿、沙打旺、青玉米。他说,有这点草,我养了两头奶牛,一年有个万把元钱收入,加上国家给的退耕粮和钱,日子挺好的。

  乌兰察布盟畜牧局长陈龙说,退耕以来,乌盟的畜牧业进入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牲畜饲养量达到1300多万头只,比当年纯增70%。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6%来自于畜牧业,比1994年高17个百分点。

  绿起来,富起来。乌兰察布草原上的人们重新找回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感觉。(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