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增长与防通胀需结伴而行
(2009-11-03 21:36:31)
标签:
财经 |
谭浩俊
继以色列、澳大利亚加息后,印度也宣布上调银行准备金率,挪威则成为欧洲第一个加息的国家。种种迹象表明,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策略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暗流涌动。
针对部分国家启动紧缩程序,中国应当怎么办?近日,央行发布的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以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报告认为,中国将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认为,必须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做好通胀预期管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增强贷款增长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中国目前经济回升的实际情况,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确实还不具备条件。但是,通货膨胀预期及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出现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调整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在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必须从战略和策略两个方面,对货币政策进行一定的微调。基本的设想是,既要通过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推动经济的快速复苏,也要按照“有保有压、有松有紧”的原则,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严格控制,以防止可能出现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和通货膨胀,做到促增长与防通胀结伴而行。
首先,不为部分国家的“退出政策”所影响,而是依据中国的国情,选择实行怎样的货币政策。部分国家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世界经济已经复苏到可以全面退出的程度。即便是已经作出退出政策的国家,也不代表经济复苏已经到真正可以全面退出的地步。有的国家选择退出,可能与国内的经济矛盾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专家分析,退出政策的大幕是否会在全球拉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和美国经济的复苏,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复苏状况。
所以,对中国来说,完全可以不受部分国家退出政策的影响,继续按照中国的经济复苏状况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是否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二,经济复苏的不平衡,需要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经济企稳回升的效果非常明显,趋势也很好。但是,从经济复苏的实际状况来看,也存在许多不平衡、不稳定的地方。从投资来看,政府投资速度很快、企业投资速度编慢,国有投资速度较快、民间投资速度较慢,非生产性投资较快、生产性投资较慢,非实体性经济投资较快、实体性经济投资较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效率的发挥,影响了经济复苏的步伐;从地区来看,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重点经济地区,由于受外向度较高、民营成分较高的影响,复苏的步伐明显偏慢,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复苏步伐较快。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复苏的步伐;从产业来看,制造业、外贸业等复苏的速度较慢,复苏的步伐不快,也是影响经济全面复苏的重要原因。
因此,经济复苏的不平衡,要求也必须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通胀预期的加大,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要求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做出战略性调整和策略性应对。目前,虽然CPI、PPI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是,这样几方面的因素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是CPI、PPI已经摆脱了低位行动的状态,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特别是PPI,反弹的速度已经很快;二是部分产品价格已经出现了高位、快速上涨的现象,价格的结构性上涨趋势已经显露;三是居民通胀预期不断上升,据人民银行三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当季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已达到66.7%,连续第三个季度上升;四是美元的持续贬值,也给通货膨胀的外部传导留下了空间,形成了可能;五是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也给价格的不规则运行留下了隐患,给通货膨胀的防范带来的更大的困难。
所以,在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必须依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货膨胀的预期、产能过剩的矛盾等,作出战略性调整和策略性应对。基本的观点是,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要做好防范工作,充分利用财税、金融杠杆,防止价格出现大幅反弹,防止CPI快速上涨;对PPI,则重点通过金融杠杆,防止出现无规则上涨,尤其是涉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产品,要全面关注、全程跟踪,及时作出政策上的策略调整;对与经济复苏密切关联的民间投资、实体经济投资、生产性投资,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鼓励类行业,一定要加大扶持力度,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重点支持这些行业、这些产业、这些投资者。
总之,在经济复苏的关键时刻,一定要正确判断形势,合理把握尺度,既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也不盲目闭关自守,而是充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政策作出合理的取舍,以保持经济平稳、有序的发展,实现促增长与防通胀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