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浩俊
谭浩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75
  • 关注人气: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地方债风险不能等闲视之

(2009-10-20 06:56:33)
标签:

财经

对地方债风险不能等闲视之

谭浩俊

近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明确指出,城投债发行规模的空前上涨和地方政府负债超5万亿等因素,有可能在未来引爆风险。

事实上,所谓的“未来”,只是不了解基层情况和地方财政实际情况的一种主观臆断和理论分析。对于那些债台高筑的地区来说,“未来”早已不复存在,很多地方早已经出现了还债危机,以新债还旧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等问题已时有发生。

与九十年代非常风行的社会集资不同的是,地方政府所以能够勉强维持“债务链”不断,主要还是依靠正在迅速下滑的“政府信用”以及政府对土地的“支配权”。当然,银行被“拖下水”后,骑虎难下的操作方式和防风险办法也是地方政府能够继续得到信贷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且有继续泛滥之势,有关部门和一些专家、学者给出的的“药方”是,通过发行地方债券来化解债务危机。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仔细分析,这种方法其实并不可行。

众所周知,所谓“债”,就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债”是需要“还”的。解决债务问题的唯一渠道,就是要有足够的偿还债务的资金。发行地方债券,只能解决眼前“资金链”不断的问题。如果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要么“资金链”断裂,要么债务越背越多,直到背不动为止。

而从目前地方财政的实际情况来看,指望通过财政资金来偿还,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想象罢了。对很多地方的财政来说,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转和重要社会事业的发展已经十分吃力,更别说用于偿还政府债务了。即便偿还债务利息,对绝大多数地方来说,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一个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和重视的事实是,地方政府所以有这么大的负债“胆量”,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众多的资金“支持”,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对土地的“支配权”。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提供资金的单位还是地方政府,都把“宝”压在了土地上,都在指望通过土地的运作和上市交易来保证资金的安全、偿还债务、支付利息。一旦土地运作和上市交易受阻,“债务链”就极有可能断裂,资金也就存在风险。而事实上,耕地保护的红灯早就亮出,未来若干年的土地政策只会越来越紧。这就意味着,土地运作和上市交易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地方“债务链”断裂的可能也将越来越大。

我不知道,有关部门是否了解这样的现状,是否对地方政府负债的过程、资金的使用、偿还资金的来源等有清醒的认识。更重要的,地方政府的实际负债,可能还要高于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尽管债台高筑,但是,这些已经形成的债务,基本都是用来进行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的,通俗一点讲,都是用于修马路、建形象工程、建政府办公大楼等,许多必须由政府投资的基础教育、文化事业、医疗卫生、保障房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等,并未与债务增加同步。要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可能需要继续通过负债来完成。那么,地方债务的债务规模,还有继续上涨的可能。

毫无疑问,地方债务规模的无节制上涨,已形成了极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仅对未来的政府建设、政府形象、政府信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也会产生极为不利影响。同时,还有可能推动通货膨胀的形成。对地方债务过重的问题,决不能等闲视之。

首先,必须对地方债务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既要充分了解地方的直接债务、间接债务,还要充分了解地方的隐形债务、或有债务等,以便于中央作出科学的决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第二,要控制规模,坚决防止地方债务无节制膨胀。一方面,要按照地方财政可用财力的规模,确定地方债务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把好信贷投放关,控制银行对地方政府的盲目信贷支持,明确地方政府贷款的规模和比例。

第三,建立地方债偿还机制。为了化解债务风险,地方政府不管有没有条件、有没有实力,都必须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建立地方债偿还基金,且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以压制地方政府的负债冲动。

第四,对地方政府负债进行评估考核。投资越多、浪费越大、损失越多、腐败问题也越多。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对地方债务进行一次科学评估、效益评价、效果分析。对资金使用不规范、违反国家规定建政绩工程、建楼堂馆所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总之,对地方债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未雨绸缪,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化解风险,化解矛盾,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