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浩俊
谭浩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75
  • 关注人气:2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均28平米,有多少人“被平均”?

(2009-10-03 22:04:49)
标签:

房产

人均28平米,有多少人“被平均”?

谭浩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28日在发布会上称,到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28平方米以上,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2倍。(928日《中国网》)

正如人均收入指标一样,人均住房面积这一指标,也不一定能够真实反映老百姓的住房情况,面对人均28平方米的“美丽数据”,很多人会产生“被平均”的感觉。

人均28平方米,按照一家三口来计算,就是户均84平方米,按照“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康标准,已经实现了住房的全面小康。

事实上,“数据的美丽”与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并没有完全对应,包括很多有房者,甚至有较好住房条件的“有房者”在内,“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仍然时刻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众所周知,人均指标只有在呈现“葫芦结构”,即中间大、两头小的情况下才具有较高的衡量价值。中间部分越大,价值越高,反之,中间越小,价值也越低。

很显然,包括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在内的很多“平均指标”,由于高收入阶层拥有的社会财富比重过大、住房过多,已越来越失去它的实际价值、失去了对真实情况的反映。

对住房问题来说,除了看人均住房面积之外,以下一些问题还是必须充分考虑的。首先,人均28平方米以下的人群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如果社会平均水平以下的人群减少了,说明买得起房的人增多了,住房矛盾已得到了一定化解。相反,如果社会平均水平以下的人群增多了,则意味着住房矛盾更加突出了,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也更严重了。同时,如果全社会的无房户、租房户日益增多,也说明住房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住房方面的矛盾还在不断积累。

第二,全社会的购房能力提高了还是下降了。社会的购房能力也是衡量住房水平高低、住房条件好坏的重要因素。一个社会,如果购房者的能力没有提高,买不起房的人增多,更新住房的速度减慢,显然不是住房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只有在全社会的购房能力不断增强、更新住房的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住房条件才会得到真正改善,住房问题的矛盾才会不断化解。

第三,有房者中“房奴”的比重增大了还是减少了。尽管很多人有了房,甚至是不错的住房,但是,却从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成了“房奴”,影响了其他方面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对其他消费品的消费,这又如何算得上是真正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呢?对经济发展又有什么好处呢?必须回答的是,在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有多少“有房者”是轻松购房、轻松生活的呢?“房奴”的比重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这些,都是衡量住房条件有没有真正改善需要考虑和研究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为人均住房面积增加感到高兴、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应当从更深层次去分析和研究住房问题,而不要被“数据的美丽”所陶醉。因为,老百姓需要的不是数据,而是住房,不是数据带来的快感,而是住房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享受。“被平均”,显然不是老百姓希望得到的结果。

不仅如此,住房的配套设施、环境、安全等也是老百姓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仅仅只有面积的增加,其他方面的条件没有改善,也难以说明住房条件的改善。

对住房问题,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去为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去盖一些能够为他们遮风挡雨、安心生活的房子,让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住房问题才算是真正得到解决了,小康才不会打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