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不需要华丽而无实际意义的数据
(2009-09-21 18:11:32)
标签:
杂谈 |
谭浩俊
广东省纪委通报说,今年1至8月,全省党政机关因公出国人数同比减少60.4%;新购公务用车同比减少90%。广东省纪委常委、省委巡视办主任姜斌强调,严禁以借节日之机乱发钱物,违反规定的,一律先免职,再按规定处理。(9月15日《广州日报》)
现如今,数据这玩艺儿,有时候真的很难说清楚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有些数据,看起来不太美丽、不太吸人眼球,却很真实、很具有参考性、很让人放心;有些数据,看起来很美丽、很诱人,却给人一种不大对劲的感觉,难以了解其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和含义。
从广东省纪委提供的数据来看,今年1~8月份,该省因公出国人数同比减少了60.4%;新购公务用车同比减少了90%;举办的晚会、展览、庆典、论坛活动同比减少了91%。同时,停止新建楼堂馆所项目72项;撤销评比达标表彰项目304个,撤销率约87%。
可以肯定,这些数据不仅是华丽的,而且是真实的。但是,华丽而真实的数据,未必完全表达了这方面的真实情况,未必说明治理公款出国、公款购车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因为,外界无法知道广东省每年到底有多少公款出国情况,也无法知道广东省每年新增多少公务用车。同时,这样的治理成果,到底能维持多长时间,会不会出现反弹,也无法知晓。
如果这方面的情况十分混乱,处于失控状态,那么,所谓的治理成果,也仅仅只是数据的华丽而已,没有多大实质效果。同时,如果治理以后很快出现反弹,除了为下一次的治理提供美丽的数据之外,也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
所以,数据的价值,除了数据本身之外,还必须与数据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相结合。因为,象治理公款出国、公款购车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与公款的管理与使用、政府机关作风建设、政府形象建设、反腐介廉等结合起来,就很难说明数据的作用与价值。
这里,我们不妨拿每年的财政财务审计做个例子。实事求是地说,审计部门在履行审计职责时,是极其认真的,每年的财政财务审计,也是尽心尽力的,都发现和纠正了一大批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由于检查的认真与行为的规范存在太大的差距,公众对审计的作用与效果也开始出现了许多疑问。因为,虽然审计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都要求被查单位予以纠正,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惩前却没有毖后,纠正也没有规范,查过以后问题照样发生,屡查屡犯的现象随处可见。那么,这样的审计,到底应当作何评价呢?审计取得的成绩,其含金量又有多高呢?
笔者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有关部门取得的成绩。关键是,每次检查、治理、整顿等提供的华丽数据背后,留给我们的总是问题的反复出现和循环往复,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查得越多、治理得越频繁,问题越严重、反复越频繁的现象。那么,对这样的数据成绩,还值得赞赏吗?是否应当对这些数据做更加科学、理性的分析,而不要陶醉于华丽数据的快感之中呢?
老百姓所以对各种检查、治理、整顿等充满希望、充满期待,目的不是看查出了多少问题、取得了多少“战果”,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检查、治理和整顿,不要再出现类似问题。如果所有的问题都只是在“风头”上缩一缩、停一停,“风头一过,又迅速反弹,老百姓就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对有关部门解决问题的思路产生疑问。
所以,对政府来说,要想取信于民,要想提高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地位,就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问题的解决和行为的规范上,把老百姓不希望看到的行为能够予以彻底的纠正和规范,而不仅仅是告诉老百姓几个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华丽数据。如果问题解决了、行为规范了,即使数据很难看,老百姓也不会有意见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