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苏事件”暴露出来的两大问题
(2008-07-20 22:19:43)
标签:
教育 |
“张孟苏事件”暴露出来的两大问题
谭浩俊
昨日,“张孟苏事件”终于水落石出,张孟苏被新加坡一所私立学院(新加坡圣杰管理学院)预录,但并非因为助人为乐才录取,也没有获得20万元奖学金。(7月19日《重庆晚报》)
“张孟苏事件”终于水落石出了,一切也都真相大白了。张孟苏并不是那个被舆论大肆炒作的“破格录取”者,新加坡圣杰学院也不是舆论大赞特赞的“独具慧眼”者。张孟苏没有特别的地方,新加坡哪所学校更没有特别的地方。到是围绕“张孟苏事件”所发生的一切,到值得我们好好的反思。
首先,它是社会心态浮躁的一种表现。“张孟苏事件”与“周老虎事件”一样,都是彻头彻尾的造假事件。虽然性质没有“周老虎事件”恶劣,后果也没有“周老虎事件”严重。但是,却都是社会心态浮躁的一种表现。“周老虎事件”是为了利,“张孟苏事件”可能是为了名。以这样的方式来成名,到底会成到一个什么样的名,或许,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为名所累、为利所害,为了名利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人似乎并不少。演员为了出名可以出卖身体、运动员为了出名可以服用兴奋剂、官员为了利益可以不顾身价性命、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为了名利可以出卖灵魂等等。特别需要提出的是,这种浮躁的心态开始出现在学生及其老师身上,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第二,它也是舆论心态浮躁的一种表现。别说“张孟苏事件”是一起造假事件,即使“张孟苏事件”是真实的,围绕这一事件的舆论行为也值得好好的思考。且不说“张孟苏事件”的出笼是媒体工作者态度不严谨、作风浮躁的表现,“张孟苏事件”发生以后,一些所谓的评论家所表现出来的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观点、论点,也让我们感到吃惊。他们把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社会的高度、制度的高度等进行大肆挖掘,并以“愤青”的方式,大肆抨击社会、抨击制度。尤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他们硬是将此事与蒋方舟被清华大学录取联系起来,一方面质疑清华大学为什么降分录取蒋方舟,一方面又大夸特夸新加坡大学如何如何。我不知道,这些评论者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到底想通过“张孟苏事件”说明什么?现在好了,“张孟苏事件”水落石出了,我们的评论家们又该如何来评论“张孟苏事件”呢?还有没有只有新加坡大学才独具慧眼的感觉呢?而事实上,舆论浮躁,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很突出。一些评论者对待问题总是十分的偏激,甚至偏执,喜欢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喜欢挖掘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喜欢断章取义。结果,把一些本来很简单、很容易把握的事,搞得十分复杂,甚至加上一些自己捏造的名词、公式。似乎不这样做,就难以体现“评论家”的水平。如此,“张孟苏事件”又如何不复杂、不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呢?如果不是“评论家”们的上纲上线,“张孟苏事件”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