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期待奖罚分明成为干部选拔任用惯例
谭浩俊
8日记者从四川省委组织部获悉,日前,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等6个重灾区先后从抗震救灾一线提拔使用干部50人,破格提拔干部19人;及时处置了“不作为”干部28人,其中免职15人。(6月9日《四川日报》)
对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不顾个人安危、维护群众利益、表现突出的干部,打破干部选用界限、简化使用程序,破格提拔和使用;对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只顾个人利益、个人安危,不顾群众利益,工作不得力、不作为的干部,断然免职或进行严肃处理。
这虽然是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手段,但是,却并不违背干部使用原则。干部的选拔任用,不仅要看平时的表现,更要看关键时刻的表现,不仅要看说得怎么样,更要看做得怎么样。
面对地震,在镇党委书记遇难的情况下,为了群众利益,勇敢地承担起指挥的责任,有序抢救群众1100人;在地震到来时,没有退缩,而是带领社区党员一起有序疏散群众,创造了整个社区(6000余人)仅8人遇难,20余人受伤的“生命奇迹”,对这样的党员干部,难道还有比这更重要、更严格的考察吗?还有比这更重要、更严厉的选用标准吗?
相反,在地震来临时,行动迟缓、迟迟没有反应、只顾个人和家庭利益,甚至还在经销自己的商店,试图发“灾难财”,对这样的党员干部,还需要进行考核吗?不免职、不处理,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吗?
也许,这种选用和处理干部的方式放在平时,一定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议论和猜测,譬如有什么背景、是谁的关系、被谁看中了、得罪了谁、犯了什么错误等等。但是,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生死关头,在需要党员干部勇敢地站出来的时候,站出来的干部得到重用,退缩在一边的干部受到处理,难道还需要去议论和猜测吗?还有议论与猜测的价值吗?
也许,以这样的方式提拔、选用干部,会突破目前干部选拔任用中的许多条条框框,打破许多惯例,如文凭、年龄、资历以及考核、考察、研究、商量、征求意见、打分等,但是,还有多高的文凭、多老的资历、多么“认真”的考察、多么“慎重”的研究比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更有说服力呢?那个“范跑跑”不是北大毕业的吗,又能说明什么呢?
近年来,各级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加强对干部的考核,扩大民主评议的范围,在干部选拔任用中采取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办法等,应该说,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手段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干部选拔任用中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的问题,也没有能够真正做到奖罚分明和能者上、庸者下,一些作风正派、工作勤劳、业绩突出、敢于在危急关头冲在最前面的同志,由于不擅长于拉关系、结帮派,始终没有能够得到重用。相反,一些只会吹牛拍马、阿谀奉承、遇到矛盾与问题就躲的人,却由于“关系”过硬,被安排到了重要岗位。
也正因为这样,不管谁被提拔使用,特别是重用,人们首先要议论的就是被提拔者的背景、关系、后台,即使是再名副其实的提拔使用,也决不会风平浪静。这到底说明什么呢?是否说明我们在干部的提拔使用方面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呢?确实没有能够做到奖罚分明、能上能下呢?
四川省6个重灾区根据党员干部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表现,对其进行奖惩和任免,这一做法是否值得充分学习和借鉴呢?是否能够成为今后干部选拔和任用中的一种惯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