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怀特海的《过程与实在》
(2023-09-18 14:15:39)分类: 读书 |
读怀特海的《过程与实在》
这个“读怀特海的《过程与实在》”,其实是不再读下去了。只读了“第一部分
思辨体系”和最后的“第五部分
终极说明”,在读的过程中我的思想有反复,在读 “第五部分
终极说明”时,我感到怀特海的真诚,甚至想反过头来读下去,曾经尝试,但最后还是放弃了。想把这件事作为不去读一些书或某类书的开始。在未读怀特海之前,我对他是抱着较高的期望的,寄望于有着数学家背景的哲学家能够触及关于人的思维的所谓本质的深刻的东西,但在读《自然的概念》时,看到他对时间和空间给出的数学意味的解释就开始失望了,太机械太勉强了,或许作者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在其后不再谈了,没有坚持下去。这或许应和了那句“期望越大失望越多”罢。
把观察对象置于或镶嵌在过程之中,把过程作为观察背景是必要的也是针对着所谓的西方哲学对观察对象的孤立所带来的弊病,而于人的认识是有益的,至少我是这么想的,也是出于这一点我想读《过程与实在》。不过将某一个观察对象从人面对的若干事物当中孤立或抽取出来也是必要的,或者说是在人的认识发生过程中不得不做的,迴避不了的做法,这是由人自身的规定性所决定的,但要知道这种孤立是人造成的,它可能屏蔽了许多同样需要认识的东西——被人为孤立的这个对象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该对象并不是一个如人抽取出来之后在思想里面所获得的东西那样可以作为孤立的存在。人对所要认识的东西进行分了之后又想到得合,又强调联系,尽管人的认识是不得不分的,但破镜难圆,不能圆,而物态不仅“合”,而且是“和”的。但未必是所谓“有机的”一词所能强调的或者涵盖得了的和更正的。使用“有机的”这样一个词来纠偏,在我这里有点幼稚的意味。
所谓的西方哲学当中,一个基本的分法就是变与不变之分,形式与内容是其一,所谓的形式是不变的东西,而内容被作为不同的质料,在观念里边这个所谓的形式甚至被作为所谓永恒的东西。形式于我,我曾经以为是不存在的,至少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离开内容的形式是我所不能想象的东西,形式离开所谓的内容无从谈起,即形式不能离开内容而存在。但我后来承认它的存在,是在观念之中,它可以存在或被视为存在。由于人的规定性人也不能经验到所谓的永恒,但人可以想象到所谓的永恒。
所谓哲学的所谓本性,我理解为寻求,寻求是人的本能或规定性或局限或能力,不同的人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选择相应的词汇来形容这个东西或这个活动。作为动物,人把自己归于自己分出来或构建出来的所谓的类,人首先要寻找食物以维系自己的存在,然后——这个然后是在所谓的逻辑里的秩序或次序,需要寻求配偶以实现自己所在的物种的延续,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把寻求视为或称作本能。哲学之谓在它进入人的思想领域或出现之始,即在希腊人那里被界定为所谓的“爱智慧”,我想是给这种寻求进行了人为的升华,寻求提升为所谓的“爱”,而将于现实或具体的问题的认识、应对和突破升华为智慧。这种活动或许于人而言是有益的,但有限,不仅人类的所谓的历史可以说明这一点,人的现状也说明这一点。人总是在寻求着什么,同时人也在隐藏一些东西。小孩子们热衷的“捉迷藏”游戏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且不分种族。据说怀特海喜欢隐藏一些东西,把自己手稿都烧了。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和做法,对此我不想评论,我现在已经拒绝一切评论。尽管我也可以隐藏我想隐藏的东西,但我有感觉,我的感觉于我自己是真切的,我得到的一种东西。我可以选择不谈我的感觉,但不代表感觉不存在。依据我的感觉,我作出一个决定,并将实行——就是不读这本《过程与实在》了,怀特海在我这里已经过去了。
前一篇:读怀特海的《自然的概念》
后一篇:读科林伍德的《自然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