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2023-03-31 23:48:45)分类: 读书 |
读叔本华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至此,读完叔本华的这本《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我想关于叔本华的阅读就算告一段落了,大约还有两本他所著的书没有读,没买到,手头没有,也不想买了。总的来说,从他这里获得的启发不是很多,至少比预想的要少。不过,老实说阅读叔本华还算愉快,特别是他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有几章写的真的好,充分表现出他的文采。再有,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他的真诚,我想起码他是认真地探讨他的问题的,这一点是我感受到的,或者说他是个性情中人。
相对于一些人们公认的德国哲学家的著述而言,叔本华的书比较容易读,不是那么难理解,或许有此作为某种因素造成我的感觉——他不那么像纯粹或狭义的哲学家,而更适宜名之为广义哲学家,更主要的是他大量使用一些哲学探讨的中间态的词语表达他的观点和意思,而没有将其追问到不能再继续追问的地步。可以看出他不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及好恶,我想这种情绪化可能影响了他对问题的看法的深度或者造成了他的认识上的本来可能有所突破的局限。我感受到的另外一点是,它的叙述方式可能是属于“六书注我”型的,用他人说过的话来说明自己的问题或观点,这样不免让人可能会有生硬或曲解之虞。
所有的西方哲学家甚至科学家而不单单是德国哲学家,其背景永远摆脱不了他们的上帝给他们涂抹的一层底色,关于第一个问题“论意志的自由”之“自由”就是。而所谓“意志”这个汉语词就是一个中间态的观念的标识,即使翻译为“意欲”这个汉语词也是,“欲”是个根,无需继续追问的观念,尽管它是从观察而来。至于第二个问题“道德的基础”其实他所说的基础还另有其基础。尽管叔本华的思想的进路是反思式的,也发现了所谓逻辑推理存在的问题,并以强调直觉来对抗,但却是不彻底的,也难怪,在西方没有一个人是所谓真正继承和理解了柏拉图的思想的精髓的,正如在中国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继承和理解了老子的思想的精髓的,尽管他们的哲学可以是所谓的狭义的但总不能追问到无需追问的程度或地步。为此我感到遗憾和惋惜。在我看来,所谓道德的根子是人们自觉不自觉或者承认不承认人自己作为人是个不靠谱的东西,不得不或者需要用某些东西来维系,把大家互相拴在一起,才能获得所谓的安全感,觉得自己立得住。所谓道德和法律都是这种或软或硬的东西,如果人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可能达到的那么“好”、或那些“好”的词所形容的那样的话,那么道德和法律就成为多余的东西了,也就不会有所谓的道德和法律了。
叔本华很喜欢的卢梭和歌德,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叔本华讨厌三个人,黑格尔、谢林和费希特,耿耿于怀,三人和他同一国;我也讨厌三个人,孔丘、王莽和袁世凯,耿耿于怀,三人和我同一国。叔本华有点像鲁迅。后世冠以他悲观色彩的哲学家,他对人世的悲观色彩是由他对所谓“幸福”的追问而沾染的,我对人不抱乐观的态度却是由我对人的表现的观察,而且这种态度由观察到深入而坚定。
掩卷沉思,叔本华的问题出在哪里?它将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自是不能算错,一个人的看法而已,况且他还有他的根据,他的思想和认识就在他的叙述中展现。他或许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了,这样在探求自己的认识的时候,就倾向于把关注点集中于自己以外的东西而求诸于他人他物,而不是求诸于己。不仅叔本华,几乎所有人在认识上所出的问题都是由于缺乏对人自己的认识,没有弄清人自己是怎么一回事儿,人是怎么认识,怎样思想的。人生活在人群当中,不能离开他人而生存。人从出生开始,甚至出生本身就体现为一种人与人的关系。人躲不开他人对自己的搅扰,自然也接受这种搅扰,而且自己也对他人实施这种搅扰,将这种搅扰视为理所应当,这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成为相互搅扰的最高境界。或许人是有太多的理所应当了,理所应当多了就少了很多发问的机会,我想人需要对理学应当的东西发问,对最理所应当的东西应该追问,而不是当发现了问题,感觉不自在了才问。这样的提问法,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索、考察,我想对人认识自己是有所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