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第二卷)》
(2023-03-01 16:47:50)分类: 读书 |
读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第二卷)》
文如其人,或许不假。读完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第二卷)》,即“附录和补遗”的“补遗”部分,叔本华其人的形象似乎就浮现出来了。这部分或可看作叔本华的一部文集,涉及许多论题,但都指向人或者关于人的认识。而所有这些文章均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主要的“哲学”,或可说是他的思想的运用。对叔本华所产生的印象,简言之,性情中人,或说爱憎分明,有点情绪型的,这一点也是一以贯之。
“情”这个东西似乎是“先天”的,娘胎里带来的东西,难以改动或改变的东西,是和自己以外的东西发生关系时才显现出来的东西。情绪型的人可能会更真诚,至少是显得更加真诚或者更容易给人留下真诚的印象。我对叔本华就产生了这样的印象。情绪型的人可能敏感于情,但同时也可能令人的视域和思域变得狭隘。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狭隘的方面和特别的地方。意识到并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狭隘,才能保证自己更开放或者选择并保持对世界的一种开放的态势,我想这样或许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人类起码在认识上将是有益的。情绪型的人可能更爽快,急于下判断。其判断容易受到自身喜好的影响,对他人的观点的接受或排斥也是,这样的行为习惯看上去似乎就有点儿草率。
我曾掩卷沉思,问自己:读叔本华读什么,读书读什么,读到的是什么,读到了什么。通过叔本华的文字可以看出,叔本华的阅读是广泛的,他有大量的阅读,他提到的那些人物及其书和大量的引用他人的话可以说明这一点。我不喜欢引用,我在读书的时候更注重寻找对我的思想和认识更具有启发意味的那些或那种表述。我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的:他人所说的或写出来的所有的话都有其背景,在特定的语境里才具备其完整的意义,而引用可能会模糊这个背景,产生不必要的对原句理解上的偏差,造成歧义,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想的帮助说明自己的思想的效果;而对自己有启发的看法或说法则可能是自己所不曾看到和想到的东西,会提起自己的注意引发自己的思考,开阔视野并将自己的思考引向深入。
我理解叔本华所谓意志可能是一种先天的东西,但发现这一点(的过程)却是通过观察和验证,即所谓的经验才得到这一认识的。人作为存在或者作为一种存在,人是与己之外的他物的交互当中而(或才)成立的,同时既然赋予人之名,则需要一个划定的界限与人之外的他物相区别进而成为人自身。在对人的认识上有看法和说法、理解和本质之名及其所意指的观念。比如拿人来说,在今天站在某个角度上可以说是基因的载体,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某些种类细菌的宿主,这些说法都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说法,也对也不对,从各自的角度来说,对上了一切并没有完全地把所有的地方都对得上。人不能同时站在所有的角度上看某一事物,只能依次变换角度;而人无论怎样变换角度,人也不可能拥有所谓全角度,换句话说,人只能拥有某些角度,人只能占据有限的角度;由此,人只能得到对某一事物有限的认识,包括对人自身。
食欲是人所有的欲之一,以目的论的说法是为维系作为个体的人自身的生存。食欲的表现是通过饿的感觉具体地传达到作为个体这个意志的主体的,通过进食消除饿的感觉获得所谓饱的感觉以解决这个欲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在这背后所反映的是人和他自己以外的东西的一种关系,也仅仅是一种关系,还有别的关系,比如呼吸,但人们并不把呼吸提升到(或抽象为)一种欲。个体的人的局限不仅源于自己,也来自于他人,但归根结底都积于作为个体的人一身,而在所谓的形式上却属于人类的。
总的来说,就叔本华所说的,有许多对我很有启发;对他所提及的许多东西都可以继续说开去或者说可以说许多话,同时为他没有沿着他自己所开创的路子走到底把话说透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