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第一卷)》
(2023-02-17 19:24:38)分类: 读书 |
读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第一卷)》
按作者叔本华的说法《附录和补遗(第一卷)》主要地是“附录”部分,相应的第二卷就是“补遗”部分——目前我正在读着的。不管怎样,读叔本华读到现在,一个感觉就是:他是一个一以贯之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儿的人,那么就是写了一部他所说的他的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完成于1819年以前,勾勒出他的世界的主要部分或者说表达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最主要的认识,之后可说是在不停的编织、补充和拓展使这个世界看上去更接近他以为是其所是的世界。
“世界”这个词或者名作为观念的标识所标识的观念,就我的理解它所蕴含的意义上,人是在其中的。对此我有两个联想:一个是汉字“世”的一种写法——即写作“”,甲骨文的“甲”字写作“十”且为天干之首;另一个是笛卡尔所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关于坐标系我曾产生过一个意向:一个人在茫茫大海上漂浮着的小船上抛下来了一只锚,人、船、锚一体成为一个原点。而所谓的“界”则是以人为界,人所看到的或想到的。
作为“附录”按叔本华自己所说的“是附带的作品,是后来的岁月结出的果实”,但总的说来,或者从某一侧面阐释了他的哲学,或者明确地说明了他的哲学体系。附录共包括六篇(部)作品:1、观念论和实在论简史;2、哲学史散论;3、论大学的哲学;4、论命运;5、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6、人生的智慧。其中“哲学史散论”文中有小标题,目录当中没有,共谈了14个问题。1、关于哲学史;2、前苏格拉底哲学;3、苏格拉底;4、柏拉图;5、亚里士多德;6、斯多葛学派;7、新柏拉图主义者;8、诺斯替教派信徒;9、斯考特斯•艾利葛那;10、经院哲学;11、弗兰西斯•培根;12、当代哲学;13、对康德哲学更多的一些解释;14、对我自己的哲学的些许评论。文中给出小标题的还有“人生的智慧”,除“引言”外共有6章:第1章、基本的划分;第2章、人的自身;第3章、人所拥有的财产;第4章、人所展现的表象;第5章、建议和格言,包括4个问题:1、泛论,2、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3、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4、我们对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抱持的态度;第6章、人生的各阶段。通过目录和标题可以看出他关注和谈了什么样的问题、哪些问题。
从去年10月开始读叔本华到现在可以说对他的基本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从他的书里可以看到他的确看出了一些问题,也想到了一些问题,不过总是为他不能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更进一步而有点儿惋惜。据说是由这部书为他带来荣名和声誉的,也许这个功劳要归于为更多人所欣赏的占全书篇幅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生的智慧》,可我觉得它却是与叔本华的其它思想相较颇为逊色的一部分,它让我想到人们所谓的心灵鸡汤。所谓的观念是叔本华所注意到的,但他没有注意到观念的标识和名的性质之间的关系及它们在思想当中的作用和表现;也没有注意到“名”、“明”和“命”之间的内在的所谓的意义上的联系,当然这需要对汉字及字源有所了解才做得到。“名”这个东西据我所知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人是通过名和观念来思想的;事物及观念的名是人所赋予的,是人命名的,人只有获得了关于某一事物或观念的名才算作对该事物或观念的认识的完成,才达于明,明白、明了、明确;而明白、明了、明确之明是人自己所要求,因为只有在明的条件下人才能看见。把人的认识的源泉归于感觉,或者说觉是不错的。而人的觉也不仅仅是感官之觉,与五官对应的感官之觉即所谓的感觉本来就是分出来的,这些感觉与人的其它的觉应同等对待,比如叔本华所注意的提到的所谓直觉。但实际上人们所注意的或者说更看重的更依赖的是视觉,这是一个现象,无论承认与不承认,事情似乎就是这个样子。人在看东西的时候,所看到的东西就是近大远小;经常在眼前出现的东西就是会被给予到比不经常出现在眼前的东西以更多的注意。
作者对其他哲学家和哲学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哲学的来源和倾向,对了解他的思想是有帮助的。人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很复杂。有时会觉得自己一瞬间就能认识一个人,但是又很快就否定了自己的认识,以为自己的认识是很不准确的。一方面人是会变的,认识人的人自己和被人认识的人都在变;但是另一方面又会发现,在所有的变化当中总有一些东西是很顽固的一直又是不变的。人作为一个存在,不能脱离与人自己之外的东西的关系而独立存在,而意识到自己作为存在而存在,他必须同时意识到是独立的。早就有人说,人要认识自己,现在人们也常说。也有人感叹人认识自己很难,我想这种难就难在人难以用心去认识自己。
前一篇:读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