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
(2023-01-02 17:05:55)分类: 读书 |
读叔本华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
可以说读这“第二卷”时的体验就阅读愉悦感而言忧于“第一卷”,不准确地说,一个因素是由于前者的形而上的意味淡于后者,另一个因素或许应该归结为翻译。“第二卷”就我本人的感觉而言,似乎是作者运用自己的“学说”展开谈一些所谓“具体”的问题,并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的阐述又进一步证明他自己的学说的“正确”与“完善”,优于其它所有的已有的学说——起码说得通或者能自圆其说。有不少篇章充分显现了作者强大的文字能力,可以说就是优美的散文,抛开那些富于启迪的见解,也可以享受到令人愉悦的阅读体验。在阅读的时候,我不禁透过文字猜想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大约“文如其人”这个观念已经刻板化了罢,不过,也的的确确感受到一些东西:作者或许具有超强的记忆力或者有意为之——自圆其说,他随时记得或者念念不忘在他所有著作之间注意一种他独有的观点的呼应——《作为意欲(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和第二卷及两卷《附录和补遗》、《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自然界中的意志》,无论在哪一本书中都可以见到前后左右呼应的提示,简直搞不清楚那一部是先写的,哪一本是后作的,让我联想到一张编织完的蜘蛛网,而没有看到牠编织的过程。这样他的自圆其说的圆,给我一种非常圆而严且密的印象,远超一以贯之。念念不忘的还有他对费希特、谢林及黑格尔的反感和蔑视——我甚至可以感觉到诋毁的意味,这得有多大的仇啊——超出了所谓学术上的观点或意见的分歧,或者叔本华是个性情中人。
叔本华学说的缝隙是由所谓的意志或意欲弥合的,终于成为了一个圆,成为自圆其说。但这意志或意欲在人这里,如果追溯其根源的话,却是由人的观察而来,仍然当归于人的认识,亦不过人的观念而已。关于志和欲,我不禁想到“肾主志”、“肾为先天之本”之说,肾与欲的关系,欲、谷、势所意指的所谓自然的状态到人关于这种状态所能形成的观念。另外,关于“意”字,也让我产生许多联想。我很感激自己的母语是汉语,从汉语当中可以体味到所有字母语言所没有的那种东西,我不禁为叔本华不懂汉语和我不懂德语而遗憾。
无论叔本华怎样欣赏自己的学说,尽管他的学说也配得上他的欣赏,但他毕竟不能再进一步,在“解决”了时间、空间、因果之后,没有追问其它那些空洞的词作为名(标识)的观念所意指的东西,比如所谓真理、幸福、自由、道德、本质、形式、理性、意识、思想、逻辑之类。书名中的三个关键词“意欲”、“表象”、“世界”,对前两个作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对“世界”说所标识的观念没有给出必要的说明,或许在作者那里就其对其本人和读者来说都是自明的。但我在想弄明白人的思想(维)本身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时,深切地意识到正是像“世界”这些人们以为自明的字或词所意指的观念是最需要追问的。
人有其局限。个人有个人的局限,人类有人类的局限。这局限是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的,否则就不成其为局限了。唯有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能达到这局限之内的极限,或者换一种说法,让自己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或者自己之内存着一种开放的意念,不以这局限为限。
前一篇:读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
后一篇:读《人体使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