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娟
(2022-08-24 18:12:30)分类: 读书 |
读李娟
至此,今年买的李娟的六本书全部读完了,读的次序是:《我的阿勒泰》、《记一忘三二》、《遥远的向日葵地》、《冬牧场》、《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读罢,想读她的其它所有已出的书,或许双十一之后罢,知道她还出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甚至还有一本诗集《火车快开》。在网上查的,她的书出到2017年似乎就告一段落,之后就没有再出了。有话说就说,想说就说;无话可说就不说,不想说就不说。
李娟是属于有叙事天赋的,或者说文字表达能力,甚至可谓天才——毕竟她的字卖钱了。即便老天赋予,总还有接不接、接不接得住的问题。就我所读的,读时真切的感觉论,她的东西是越写越好,有一个进程在,并非一开始就写得像后来那么好。所谓的好,在日常语言的意义上作为一种比较得出的结果是粗略的,文无第一么,但感觉是好的,真真切切的;如果刻意地挖掘这个所谓的“好”作为观念的内核,也许可以勾连出更多的东西,涉及读写双方对应或者匹配、发生反应的问题,即通常所谓的共鸣。我承认不是随便哪个人和另外哪个人都可以产生共鸣的,就像有的人看着就顺眼,有的人就不顺眼,尽管谁也没招惹谁;有的东西别人看着说好,我却感觉一般,有的东西我感觉好,而别人看却感觉一般。
就写的东西而言,好的东西一定是走心的,走心的东西自有一份真诚在,未必须有刻意的用心,不经意的情感投入也许更能体现所谓的真诚,也更容易被读者感受到。我个人不喜欢硬写出来东西,不喜欢刻意模仿写出来的东西。有感而发的东西,才有可能触发另外的感,这也可能被视作或者可说成一种冲突或碰撞、接触引起的连锁反应,柔软可以触碰柔软,柔软可以触碰坚硬,坚硬也可以触碰柔软。不一定需要表面上或者形式上的冲突,我觉得内心的冲突产生的激荡可能更持久更耐人寻味,我坚信这一点。有时柔软的东西更具有穿透力,更可能触及到心灵深处的柔软之地触及灵魂。
文字可能是人造物里边最不可思议的东西,
与文字的奇妙相比“天雨粟,鬼夜哭”反倒不是什么怪事了。人总是见怪不怪,少见多怪,据此而言,人倒是一个奇怪的东西。有了文字,然后有文章,文章被分为各种文体。小说、散文之类是所谓的小说、散文,是被分出来的东西,给分出来的东西赋予的名,然后人们就以名称谓被分出来这些东西,然后人们再根据称谓根据这个所谓的名去划分文章,写字的人又根据划分去写所谓的小说、散文,看客们对写出来的东西议论纷纷,弄得写的人倒弄不清自己写的是什么了。管它写的是什么,读着感觉好舒服就读,不好就不去读好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什么?管它呢。
掩卷沉思,我在想所谓的写作是怎么回事,人怎么会写东西,写东西的人在写东西时所持的是怎样的一种心理,别人无从去想,我想我自己。有关人的一切,无非人性,无非人心。既有“人性”、“人心”之谓,既有“人性”、“人心”之观念,人的一切无不表现人性、人心,或者人心人性就是从人的一切——所谓思想、行为当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东西,然后赋予心、性之名而已。写的东西无非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写文章无非写生活,写过过的生活,写想过的生活,写的时候又过了一遍过过的生活或者就过着想过的生活。
不管怎样,还是期望李娟能继续写下去。
后一篇:读李娟的《温柔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