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立秋
(2022-08-06 18:41:09)分类: S城 |
今年比去年热,感觉及今年最热的2号那天——34度,好像去年最高气温是31度且只一天。
我查了日记,去年的7月28日最高气温35度,也许是室内温度计的度数是31度罢。我又查了天气网的历史天气记录,今年最高气温不是2号的34度,而是7月7日的36度,次之还有7月4日的35度。去年最高气温在7月27日35度,34度有3天——7月24日、28日、29日。以最高气温论今年的高于去年,与感觉所得到的相吻合,或者感觉与气象部门的记录相吻合,以此论之,似乎感觉是准确的。但今年最高的温度记录却与感觉不符,今年最热的7月7日以及次之的7月4日,在感觉上都没有这几天那么热,以此论之,感觉似乎又是不准的。不仅如此,印象和记忆也似乎不准。但感觉又很真切,那么实实在在。所谓的热,就目前而言,无非坐着就流汗,而身体并没有动。似乎思想也不能动,思想一动也会流汗。
热,并不是单单皮肤的感觉,汗虽然从皮肤上的汗孔涌出,但它是身体里面的水,并不是皮肤上的水。另外还表现在入睡困难,连续几天都要到了后半夜才能入睡。看书也看不下去,仿佛真的思想会让汗流的更多,思想成了一种能产生热的活动,人的机制会自动进行调节似的。连李娟也不看,自从买了李娟的几本书之后,急不可耐地先看了《我的阿勒泰》,读的很快;然后是《记一忘二三》,读的也很快;从《遥远的向日葵地》到《冬牧场》,渐渐慢下来,也许是天渐渐地热了,一天只读一点——二三十页到五六十页;今天读到《九篇雪》之“九篇雪”,一直没明白“九篇雪”是什么意思,读过知道原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篇写雪的文字,想多了。
看电视剧,三部穿插着看,《庭外》、《运河边的人们》、《分界线》,无非人性,显现的、演绎的人性,真的假的、虚构的非虚构的人性,背后的人性,以人性看人性之演绎。
最近,过了午夜还不入睡,胃不舒服,也说不准是胃不舒服,或者浑身不舒服,不知道是不睡觉而不舒服,还是不舒服而不能入睡。反正没几天就立秋了;今天说话,明天就立秋了;现在说话,大约还有20个小时就立秋了。
刚刚出去一趟,出去做什么就不说了,怕涉及敏感词惹麻烦,反正一身汗,且黏黏腻腻的,冲澡,仍然淌汗,只是不黏黏腻腻了,清清亮亮的汗。热,对我来说并不十分难受,只是流汗,偶有微风拂过,感觉很舒服。由风想到扇子,由扇子想到俗语或谚语“立了秋把扇丢”,想到立秋,想到离立秋没几天了,那是那天,到今天说话,明天就立秋。看天气预报说今天33度,室温接连好几天稳定在31.5度,好在明天最高气温就是28度了,这也是天气预报说的,希望它是准的。
在所谓的感觉、记忆、印象、看、想、希望后面有好多事,起码有对天——老天的运行——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认识、基本的信任,即“恒”,或者人们以为的天的运行的所谓的规律。人们相信任谁都可能欺骗人,老天不会。尽管可能会有些许微小的浮动、差异,就像今年最高气温比去年的高一度。人的所谓的经验也告诉人如此。如果人感觉到浮动或差异稍微大一些——超过自己已有的认识或经验,或者由认识或经验而具备的预期,就会寻找所谓的原因了。
另一个事儿,所谓那些俗语、谚语、老话凝结了人们的认识和经验,很耐琢磨。以前不觉得怎么,现在越琢磨越能感到它蕴含的东西往往超过字面上所看到的和曾以为它所说的没经过细琢磨所领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