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2022-07-27 21:17:30)分类: 读书 |
看上去《哲学研究》比他的《数学基础研究》和《语法哲学》成熟些,就他在以上诸书中所提出的很相似——口吻和类型,所谓的形式的一贯性——的问题而言。所有的问题似乎表明了他对所谓的形式或者表达的关注,而对我起码我知道了的确有人会这样提问题及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他抓住了语言的破绽并且在追问,与其说语言的缝隙倒不如说人本身的缝隙,我不否认语言问题可以作为人自身认识人自身的一个入口。
《哲学研究》一书的正文之前,除了“编者的话”还有作者本人所作的的简短的“前言”,在“前言”中作者称他的文字为“哲学论述”,比喻为“风景速写”,那么作为读者我想也许可以这么去读,当作作者给予读者的启示罢。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意味主要地体现在追问,就所谓的形式而言,他的确提出很多问题,换句话说,书中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也许操字母文字的语言的西方人可能会有的,作为使用汉语的我没有,大多数问题在我不是问题。其中也有些似乎并不关乎所使用的语言的种类或形式。也许西方人以为问题提得是地方,我以为问题提得不是地方,至少我不会像他那样提问题,也不会提出他那样的问题。他的绝大多数问题的提出及所反映的可能的思考不能与我产生共鸣,更要紧的是我以为他没抓住“要害”。人最缺乏的就是对自身的认识,许多人强调这一点,但实际上却很少在这上面付出足够的精力,有点“叶公好龙”,就是投入了精力,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问题。《老子》和柏拉图思想的精髓被后人误读或误解或误传甚或遗弃,实在莫名其妙不可思议,西方思想的主流是以亚里士多德为基础的,加之西方宗教的干扰,就是洛克和康德尽管把思想的矛头指向人自己但已经不能摆脱亚里士多德了。
我不认为语言可以作为一种“游戏”,如果有人把语言比作“游戏”,那随他的便,只是任何比喻都有比喻自身的限制。语言具有所谓的模糊性,人允许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或者说接受了模糊性,也许出于不得不或者不得已,也许对此并不在意,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语言之外。模糊有程度和情形的问题。
确定性是个问题。维特根斯坦给予其一定的关注,甚至有人根据维特根斯坦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半时间内写的哲学笔记归结成为一本书,中文名为《论确定性》。最近我在阿尔法拉比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那里也看到了确定性。
天干中的甲、丙、丁、癸,我以为它们与确定性有关。看来确定性于人的确是个问题。
前一篇:读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基础研究》
后一篇:舟山带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