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崔说事之与那些作家的访谈》
(2022-05-28 00:38:48)分类: 观后 |
《小崔说事之与那些作家的访谈》,也是在B站看的,共十九位作家:孙甘露、阿来、阎连科、毕飞宇、刘慈欣及几位科幻作家、陈忠实、刘震云、阿乙、麦家、王蒙、方方、慕容雪村、邓贤、虹影、梁晓声、王跃文、叶辛、周大新、王树增,没头没脑的东西,我不知道全不全,看了还是有收获的。这些作家的作品有的读过,有的没有读过。到现在,我不仅看他们的书,也看人。我在其中的大部分的作家那里看到了我以为极其宝贵的真诚及他们对其作品的精力和情感的巨大投入并为之感动,也有几位是我不喜欢的,如梁晓声和周大新,前者似有点做作,后者那种刻意的矮化,让我很不舒服,没别的,单纯感觉不好。读过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当时没什么,看人感觉不好;周大新的作品没有读过。对小说家而言,真诚也许是最重要的。
孙甘露:没有读过他的作品。
换词,夹杂外语似乎有一种屏蔽作用。联想到《史航说读书》里谈到的:将不同版本的同一种书对照着读可以揣摩语言及其对应的观念。
回忆少年时代(事)犹如电影,片段,甚至蒙太奇,而各片段有一种内在的连续性贯穿着。
写作,把内心的话(观念)翻译出来。陌生的母语。
想、情感、心境、人物关系。
阿来:没有读过他的作品。
字里有秘密。
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看见你,我的身体和你在一起;看不见你的时候,我的心和你在一起。
向上与向下,看的方向。
爱情骨头里有泡泡。
从平凡感知奇异。
想读他的那本《尘埃落定》,对语言有所期待。
阎连科:三十年前读过他的一部中篇小说,好像,感觉还不错,但是那一部却不记得了。
在访谈中的他,我的感觉并不好,不过,最后我还是感到了真诚。
有些小说,与其说是硬写出来的,倒不如说在炫技,像《好声音》的有些歌,难唱,也难听。
通灵,颤抖。先天。零因果。交——教;给。
因果——零——半——内,外——大小。一个。
毕飞宇:读过他的《推拿》,同名电视剧也看了。感觉到了真诚。
盲人——心的封闭。盲人的世界对我是神奇的,他们是怎样感知世界的,我很想知道。盲人的时间(观念)。
找的对象好不好看——别人,他们自己看不到。
看生活:明亮,黑暗,转换关系。
关于所谓的强者和弱者——似乎是一个不得不分的问题。
人为:定义,界定;分,别;知,识。
社会保障与人文意义——平等与不平等:涉及分法。
通灵,受触动。
写东西——系统:作者与作品。
白描。
和书中人物相处,顺气与耐心。陪伴。一个人如何处理好他的独白。
刘慈欣、韩松、夏笳:我个人不喜欢所谓科幻,很少看科幻的东西。
超现实,不超自然。灵感的源泉是科学,跟在科学后面。释放科学的美。严肃、真诚就好。
陈忠实:老实说,《白鹿原》只看了个开头。
欣赏式、品味式的阅读。
眼界,身在何处,亦有一个心在何处的问题。
民族精神,心理历程。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独立、独特,引起读者的心灵回应。句子——文本。
他是累死的,太投入了,有点像路遥。我感觉有点对不起他,《白鹿原》没有读完。
刘震云:除了他的故乡系列,我读了他的所有作品,他的文字对我有一种很强烈的吸引力。
不能干什么,想要干什么。是个问题。
不聪明也不笨、不上不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混。
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聪明人可以干几件事,不聪明的人只能干一件事。
说清楚一件事很难,要想说清楚可能会很绕,难免绕,绕本身很难。事后面还有理。各人有各人的事,各人还有各人的理。
一个人能自己玩起来,可能适合写作。
在自己写的书里找朋友,找合得来的人。
倾听书里的人说什么,比作者自己要说什么重要得多得多。
人没有自己想象的或以为的那么在乎所谓的真实。故事告诉现实一些东西,现实也告诉故事一些东西。
阿乙:艾国柱。没读过他的任何东西,感到他的真诚。
星星,看得见,上不去。字少、简单,但细琢磨,深刻。
百家饭——原动力。
正常之正。
六指,长出来的东西,多余(以什么为标准)。
安慰人的东西。小说,哲学。自怜。
温暖:温暖中。冷与热。苦难。
麦家:买了他的一本《人生海海》,没有读完,不过那几部很火的电视剧都看了。
细节。
不能说假话,可以不说。
写生命的需要。
不自觉地反映了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是我在意的,人的东西,其真实是自带的。
思想的空间是多维的,无论多少维,思想或在思想里都能够越得过去;而视觉空间、看是三维的。思想比大地、海洋、天空、宇宙更广阔,也比光速更快。
世俗的乐趣。
抑郁者多天才的说法,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我想,其实,或许他们比所谓的常人更专注而已,专注某一点而忽视其余,换句话说,他们具有专注的能力而没有旁顾的能力。
有点心疼。对阿乙也是。
王蒙:四十年前就读了他的《青春之歌》,现在耳畔还能响起宋立跃的“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来编织你们”。善良的长者,祝愿他健康长寿罢。
方方:读过她的什么东西已经忘记了。
沙漠——空旷,寂寥;忘却——荒漠。
个人表达,放入群体之中(定位,认识,考虑),多了,才能有层次,种类(又是分的事)。
?疒——关于身体的问题;忄、心——关乎心灵的问题。
人物、故事、情节、语言;审美趣味、价值判断、个人修养、文字操纵能力——整个作品的掌控能力。观点、思考、判断、情感、分析、技巧(术)。
读书与读人。阅读成长。
《隐士透视孤独》。
和平时期,人成长得慢。死得晚,易得病。
慕容雪村:没读过他的作品。
轻信,迷信;宗教,科学。
洗脑——洗不干净。
吃快餐,赚快钱,求快活。
名:名字,名称,名词,名义,名目,名声,名气。
邓贤:大约三十年前读过他的《流浪金三角》。能感受到他的激情和鼓动性。
虹影:读过《饥饿的女儿》,是最近读的。
梁晓声:早年读过他的《雪城》和《今夜有暴风雪》。书,还算可以;人,太做作了。
王跃文:很早读过他的《国画》。
文学(小说)分类(又是分的事),标签,问题是人在分了之后,把分的结果真的当做一种实有。有时,分类分得简单粗暴,不计后果。
只有热点,没有经典。
握手(礼):握不握?深浅度?主被动?单双手?力道?时间长度?
叶辛:早年读过《蹉跎岁月》。我敬重的一位作家。
周大新:没读过,不喜欢。
王树增:读过《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阅读感觉很好,很享受,亦受教。
非虚构文学:细节。档案。少对话。不去虚构——信念,前提。
作家解读历史,认知,美文,叙述(节奏,风格)文学特质,区别教科书和论文与论著。
快乐可以体味,不能追求的东西之一。
自己挑战自己,对自己有要求,较劲(人有时需要和自己较劲),划底线,守原则,起码自己满意。
文以载道。善良与善意,忧患,批判。
考虑问题。判断的依据。
贬低崇高,矮化——一种时尚(很需警惕的东西)。
一些东西不可怀疑(亦不容怀疑)。
矫情、虚假、做作。率真、纯洁、正直、善良、不怕困难、利他、干净。
前一篇:看纪录片《史说汉字》
后一篇:读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