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1224篇·叫卖——往事之八

(2015-04-17 08:32:36)
标签:

往事

叫卖

文革

杂谈

分类: 2015年

       过去北京不管住平房还是住楼房都可以听到沿街的叫卖声。前些年北京还有个叫卖大王,在联欢晚会上将叫卖声变成了自己的拿手节目,可惜也已经去世了。最早把北京的叫卖融进艺术的是侯宝林先生,他在相声里模仿的叫卖声惟妙惟肖,听着十分亲切。

       我小时候住军队大院。军队大院都戒备森严,外人不能进出,更别说沿街叫卖的小贩了。我听到叫卖都是随母亲去姥姥家,在北京的胡同里悠长的叫卖声以及伴随着某种乐器或工具发出的声音,构成了一幅非常立体生动的民俗画。北京的叫卖声都是说喊不是喊,说唱不是唱,有强调节奏的,有强调长音的,多带表演成份,过耳不忘,买不买东西听着都是享受。

       后来文化大革命爆发,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同时,顺手把叫卖声给阉割了。再次听到叫卖声是改革开放后的“换大米”。换大米的叫卖声没情没调,这段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搬上过春节晚会。你想想啊,能搬上春晚的游商得多大影响啊!今天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换大米”拿什么“换大米”还真费点力气。

      “干什么吆喝什么”这句俗话就来自北京的叫卖,过去的日子苦,又没有社会的最低保障,做个小买卖都得靠起早贪黑辛苦得来,沿街叫卖在没有城管的年代,至少叫了上千年,尤其在京城,叫卖的长短高低的私声及钟鼓楼的晨钟暮鼓的公声,构成了老北京的鲜活日子,只可惜今天叫卖声被满街的汽车喇叭声替代了。那春日的“小金鱼”,夏日的“脆沙瓤儿”,秋日的“栗子面的老倭瓜”,冬日的“蜜汁来哎葫芦,冰糖多咧”都成了历史,连夏秋的树上鼓噪的蝉鸣也一同远去。

                                                                                                                                 2015/2/21  观复博物馆

 

往事:被窝、冬储、搬煤、电报、副食、择菜、寄信、叫卖、粮店、修鞋、补锅、磨刀、剃头、弹棉花、打家具……

旧物:肚兜、饭盒、水壶、手绢、脸盆、茶缸、痰盂、缝纫机、钢笔、搓板、熨斗、蛤蜊油、胶鞋、跨子、

军挎、票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