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城复建问题
(2012-09-14 20:24:29)
标签:
旅游裴钰文化区域经济古城复建 |
分类: 文化遗产开发 |
近期,有关“旧城改造、古城复建”的话题骤然升温。《河北青年报》做了一个专题,我提出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文化和旅游产业问题,应该通透地思考,客观地分析。不是赞扬就是反对,这是辩论赛。
第一部分:http://www.hbqnb.com/news/Html/Supplement/whsd/2012/96/19435395315204.html
各地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相对于他们的激烈反对,国内知名旅游和文化学者裴钰告诉记者,考虑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多元的角度,而且各地情况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说是不是古城,丽江古城是真的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有的村镇、市,过去的东西都没有了,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古城,那它近期修的东西全是假的,所以它本身并不是古城,不是古城的话,那么保护是不是它第一个目的,可能就需要讨论一下。”
至于改造还是新建,裴钰认为,在古城之外建新区的做法是没有问题的。比如丽江就在古城之外,建了一个跟古城风格协调一致的新区。因为大量的人口不可能集中在一个狭小的古城的区域内,而且古城的居民也要实行城市化,但在古城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建设,所以保留古城,挪进新区,这个是可以的。
“一个城市,建筑的衰落是一个客观的规律,像希腊的雅典古城一样,无论几千年前有多么辉煌,但现在就是这么破败。那是它最核心的、真的东西,我们保证它的原貌,同时我们分区开发。也就是核心保护区有了,然后是隔离区,再然后是现代化的新城区。”
“第三就是怎么建。丽江建设新区、保留老城,方式思路是对的,但它的新城搞得不太好。”在裴钰看来,新建古城,风格上可以仿古,因为要保留原来的风貌。但更应该注意两点:环境和交通。“环境决定着你的生活质量,交通决定着你的通达设施。”
即使戴着文化的帽子,也要先进地发展
但裴钰认为,仿古还不如用新能源、新材料,建一个智能的建筑,至少降低环境污染,增进居民健康。“我们要防止地方政府的惰性,文化不是懒政的借口和托词。有时候政府会觉得,只要戴上了文化的帽子,即使是不符合时代发展落后的方式,也可以干。他以为是保护文化,但文化就是一个借口。我们要有一种文化批判的思维,即使戴着文化的帽子,你也要先进地发展。”
裴钰告诉记者:“其实很好的旅游项目、很好的文化项目是一个高杠杆的项目,跟一般的项目比,具有高成长性、高回报率的特点,而且是低投资的。也就是说,一般项目可能一块钱能挣十块钱,那么文化旅游呢,五毛钱能挣二十。但我们现在反而把它变成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项目。”
当然,高投资,用的如果是私人的钱,也无所谓。但你要是用公共财政的钱,就会影响民生的其他方面。所以,裴钰认为,文化是可以做的,但是不能贴着文化的标签,做妨害民生的事。“当你进行这种运作的时候,应该按着低投资高回报低风险来做,如果你做不好,就别做了。政府做不好,就吸引民间资本来做。美国日本别的国家,都是如此。”
在接受采访时,裴钰一直强调,对这个问题应该多元化讨论,但目的只有一个,把民生搞好。所以在他看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可以有瑕疵,但一定要把居住环境搞好了,要让每个人生活得好。
至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实际上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记者:再造古城涉及到一个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的问题,您认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
■裴钰:我们说城市发展首先是居住。发展是个人的发展,居住是生存,个人的发展是生活。
一个城市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自然环境,其次要考虑它的教育,它的就业,它的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第三个才说城市面貌的问题。也就是说,先是民生的问题,其次才是文化的问题。
所以,千城一面没有问题,只要千城里面空气质量好了,环境好了,教育好了,老百姓安居乐业,就业问题搞好了,这都是可以的。在没有搞好民生、没有搞好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我们去空谈千城千面、文化保护、古城保护,是很孤立的。
好的文化促进好的发展,好的文化必定有好的民生,坏的文化与民生割裂。我认为是这样的。
■记者:再造古城是修复民族记忆还是毁灭残存文物,这一点有争议。我们怎样在古城的修复重建中尊重文化传统呢?
■裴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优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才是物质文化遗产。
实际上任何一个古城,并不仅仅古在它的石头、它的建筑,古的是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觉得河北是文化故乡呢,不是看河北境内有什么宝贝,而是因为河北有荆轲这样的燕赵之士。实际上塑造一个地方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特质,是靠我们的非物质文化。跟物质文化有关系,但没有绝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