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我在北京电台,玉昆先生主持的《博闻天下》,谈到了《红楼梦》的海外传播问题,话题是我的著作《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一书中所揭示了一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问题。
其中,谈到了林黛玉被误译为“荡妇Jade”问题,这个问题,部分朋友对此始终不理解,我也在这个节目里,细致地谈了一下这个错误的来龙去脉。
林黛玉,被翻译为“Black
Jade”。Jade,字面意思是玉。可是Jade,在特指女性时,有专门的引申义,先看《美国韦氏字典》,这样解释到:a
disreputable woman,a wench,荡妇;再看《牛津字典》,特指女性时,Jade是作为斥骂女性的词。
我们来看一个句子
,这是18世纪英国散文家艾迪孙(J.Addison)写的例句:
Being marry’d to
an expensive Jade of a wife(娶了一个费钱的浪货妻子),摘自1712年,英国
,《旁观报》第343期,第七段。
“金莲”这个词,是个挺好的词,但是,姓潘的女孩,明代以后,很少有取名叫“潘金莲”的,为什么呢?在于“金莲”这个名字有着不雅的引申义。
我想部分朋友应该接受这个事实,错误发生了,没有关系,我们正视错误,对于错误,只有正视了,才好动手解决。“荡妇”林黛玉,包括用基督教僭越为中国的民间信仰,这些重大的文化误读现象,我们不会归结为翻译工作者,而是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我反复强调这些重大的误读,不能归结为翻译者本人,我也是一直在用“文化传播问题”,而不用“文学翻译问题”,这一点,我希望大家明白。
但是,我们发现了这些错误,如果我们中国学者不指出来,藏着,掖着,回避,甚至一叶障目,那就是我们自己失责,我们也要有一颗文化责任心。我在节目的最后,谈到了“中外合作”问题,加强中外合作,中外学界的合作,“中国的历史属于世界”,我们的历史发生的事情,都是人类共同的经历的一部分,文化传播是个漫长的过程,同时,中国学者也要积极地参与到海外传播的工作中去,耐心地做好资料整理、文化勘误和翻译修订工作,做翻译者的幕后英雄。
我们必须放弃“卖白菜心理”,认为中国文化典籍走出去就好了,像卖白菜一样,“卖”一本是一本,这是相当糊涂的观念,在少数翻译从业者中,这种观念尤其严重。文化传播,不是翻译界单独能够承受的一个命题,必须由文化界整体担当起来,从过去简单的追求传播的数量,到今天的严格地追求传播的质量,这一转变,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了压力,但是,没有办法,人文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也是源于“证伪”,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错误的修正,是科学严谨而又不懈的过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