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序:从大师的忏悔说起
(2008-09-21 10:49:20)
					
											标签:
																				
                            裴钰文化杂谈大师 | 
					
 
 
 
从大师的忏悔说起
朋友编纂了这本《远去的大师》,请我作序,当我看到巴金老人的名字的时候,我的心里为之一振。巴金是一个“特殊”的大师,作为现当代一位文学和思想大师,他当之无愧,可是,这位世俗意义的大师,却在自己人生最后的近三十年,在做一件事——忏悔。大师那么崇高,那么杰出,那么伟大,怎么会忏悔呢?
巴金在《随想录》里这么写道:“我下了决心:不再说假话!然后,又是:要多说真话!开始我还是在保护自己。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我不得不挖掉心上的垃圾,不使它们污染空气。我没有想到就这样我的笔会变成了扫帚,会变成了弓箭,会变成了解剖刀。要消除垃圾,净化空气……在我的身上,也在别人身上……那么就挖吧!”
有的时候,我们搞不懂大师的本质意义,巴金的话能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大师的思考就是“挖”,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一把扫帚,一支弓箭,一个解剖刀,他们能够为中国的人文环境带来净化,能够给后人留下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文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人都能免受污染,保有内心的洁净。近三十年的忏悔,巴金已经远远超越了世俗的理解,在我们看来,一个人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就已然足够,自己问心无愧,又何苦忏悔?忏悔不就让大师的名分跌价吗?可是,巴金老人背负了整个时代的苦难,从最纯粹的人性角度,最真实的人文态度,他不满足于个人的超脱,从世俗名利里挣扎开来,把自己的心和中国的心融合在一起,他的思考在人文苦痛中煎熬了近三十年,但是,他从心灵和文化上解救了无数的知识分子,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视野开启了一扇最有意义的窗子。
这就是大师的真正,真正的大师!
本书里的大师,没有财富榜上的富豪,没有电视节目里的名人,他们用最淳朴的方式,走出人生一个又一个困境,在当代历史中,他们深深烙下的不是名和利,而是他们沉甸甸的思考。从古至今,没有那个时代,像我们今天这样,呼唤大师,渴求大师,赞美大师,尊敬大师,崇拜大师,唯一的遗憾,就是声嘶力竭,筋疲力尽之后,大师还是没有出现。其实,我倒觉得一百年有一个巴金就足够了,大师像工业品一样流水线生产,像小商品一样批发销售,这不说明当下的时代如何伟大,相反,会让我们的时代变得滑稽。不要“浪费”大师,我们对已有的大师的理解还远远不够,还远远不深。
一个运动员通过训练,可以夺取金牌,为国争光。可是大师呢?要资金给资金,要房子给房子,今天的知识分子中就是出不了大师,于是,有的人埋怨今天的知识分子们没出息,不争气!是我们真的没出息,不争气吗?不是。我们把大师是当作一个政绩工程呢,还是当作一个历史产物?最根本的还是人文环境的建设,从来都是先有健康多元的人文空间,才会折射出大师的光辉。不要埋怨知识分子没能为国争光,多去检讨自己的文化建设,恐怕最为现实。
这本书取名《远去的大师》,这里的“远和近”,其实是“生与死”,他们的身影离世俗越来越远,但是离我们的心灵越来越近,有一种东西能够跨越生死,纵横历史,那就是大师的思想,2000年前的德谟克利特认为,思想来自人体之外,就像原子轰击大脑。别再只是关注大师们的奇闻趣事、家庭生活和隐私故事,了解他们到底是怎样思考的,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请停止做作扭捏的追思,放下宗教般的虔诚,轰击我们大脑的不是任何一种形式,而是他们的最真实的思考。
 
 
裴钰 于北京家中
2008年9月16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