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周,把我这一周写的随笔,观点集粹起来,放在这里,和非北京地区的朋友分享。
《虚伪不是余秋雨的病》(9月19日)
有的人多么希望知识分子学习秋雨好榜样,大树特树捧哏的典型,引领知识分子宁可去环游地球,也不关心民生疾苦。所以,秋雨称大师并不是他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如今的文化形态出现问题之后,还在妄图用名利绑了学人的良心。有那么多的中国知识分子仅仅凭借着李敖和秋雨,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思想和原则。我想这就是两位老人真正的大师级的功绩:你当捧哏,还是逗哏?你是中世纪的文化眼界,还是现代社会的人文视野?
《针对百花奖的批评才需要呵护》(9月18日)
学奥斯卡,我们学的是排场;学威尼斯,我们学的是偷换概念的“严肃艺术”。人文文化真正的魅力,国际电影节真正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不是没有看到,不是没有领悟,但是执行起来全都走了样。奥斯卡、威尼斯、戛纳等电影节几十年来不是在“捧场”中发展,相反,正是在影人的批评和反思中逐渐完善的。他们接受批判,并能在批判中改善,真正是在骂声中成长。
中国电影节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对“批评”始终厌恶、排斥、恐惧,形式总是胜过内容,面子永远压倒艺术。所以,最需要我们呵护和关爱的,其实不是百花奖本身,而恰恰是对他们的批评。
《别把记者当保健医生》(9月17日)
能够保证官员们“健康”的只有“依法施政”。遵守法制,关注民生,是官员们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治病良药。用媒体监督官员,用法制监管媒体,总督挫败,曾格无罪,就是法制力量的公平制衡。实际上,记者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是群众的“眼睛”,也不必加封。如果一个记者真的让官员放心了,那他就未必一定让老百姓放心。
《中国博士教育必须搭美国便车》(9月16日)
如今,部分留学人才不返国,这和中国人文环境存在缺陷有关。长期以来,我们片面地以为高薪就能留住人才,可是,如果职业环境、晋升程序和文化氛围等因素不改革,海归们还是来了又走了。国内人才外流,海外人才不返流,我们更需要关注自身的人文环境,而不要一味地用大道理去简单说教,更不能以任何借口去“控制”人才的自由流动。这已经不仅仅是留学、就业和国籍的选择,是个人的权利,也是现代社会之所以保持长久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播几部百姓爱看的韩剧有何不可?》(9月12日)
有的人长久以来,喜欢拍脑门式的“引导”。凭什么引导,又引导向何方?当收视率这个硬指标充分证明了百姓的价值选择,那么我们就需要首先尊重和接受这个事实。在文化方面,少一些指导,多一些对民间意愿的接受和尊重,人文文化应该始终和民众的心灵趋于一致。
《还有一种立场是:人文》(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2da350100at14.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