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灾当头:慈善重于救济

(2008-05-12 22:22:27)
标签:

裴钰

地震

四川

救济

慈善

杂谈

    肇始于四川的地震,辐射了京冀沪,尤其是在四川,地震之烈,令全国瞩目。我们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赈灾是我们的一个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的赈灾文化突出一个“养”字,也就是各种社会救济机构,无论是官办的,还是民间的,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为受灾者提供食宿,提供医疗服务,为死难者提供棺椁丧葬费用。传统文化里的道家、佛家、儒家,都非常推崇这种“养”式的赈灾文化,不必赘言。我们今天遭遇了地震之灾,自然要大力发扬我们的传统赈灾文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的“养”式的赈灾,是有着历史局限性的,在我们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社会的救助自然受到封闭的个体小农经济生产的影响,传统的“养”式赈灾的弱点,就在于止步于“养”,而忽视了对受灾者的教育、灾后就业的劳动培训,增强其灾后重新就业和发展的能力,这个弱点不是今天才被发现,早在晚清时期,清朝驻英国大使刘锡鸿,在自己的出洋日记中,这样记载:“人无业而贫者,不令沿街乞丐,设养济院居之,日给食餐,驱以除道造桥诸役。故人知畏劳就逸,转致自劳而自贱,莫不奋发以事工商。”刘锡鸿的翻译张德彝,也注意到了这样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赈灾的方式,"各院医生固皆善人,即扶持病人者,亦皆善男信女愿为供奉者。"他发现救灾医院,不仅是医生,就连照顾病人的人都是“供奉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志愿者”。他们发现,西方的救灾赈灾文化,不仅仅在于将灾民救活养活,而且特别重视未来的长远规划,而中国传统的养式赈灾文化,则是“惠仅一身,不能及一家也。”“惠仅一时,不能及永久也。”
     因此,救济作为赈灾手段,应当是辅助的,主要的还是要大兴慈善,让灾民“不失教”,近代张蹇曾说:“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而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者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灾民失养是一时,失教则是一世,所以,利用慈善手段来普及教育,加强个人灾后的就业和生产。,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公共义务”。

    请大家不要以为这是我们最新的思想,翻开近代史,我们发现在1903-1911年,天津商会的士绅们就有了“有公共思想者能尽公共之义务”的主张,也就是有了慈善思想,去赈济灾民穷人,我们今天,灾情当头,一起来尽公共义务,对灾区民众不能止于一粥一饭的忧思,还要考虑到他们今后的个人发展和培训,让我们更多地去关注他们的灾后就业和生活,让灾区人民不失教,才是我们慈善的关键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