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巧用肌理(第4课时) 新湘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2017-01-22 09:14:13)
标签:
教学设计美术六年级下册新湘版 |
分类: 教学设计--湘版六年级 |
总课时 |
年 |
|||
课 |
第10课 |
共 4
课时 |
||
教
目 |
知识与技能目标:细心观察和品味物体表面质地形成的纹理,并对此进行联想。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较清晰地拓印出肌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大致分析和理解肌理纹样的点、线、面结构以及明暗的组合规律,用图形进行简要的表现,并运用于绘画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体验,发现问题,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 |
|||
教学重难 |
能够熟练利用线条和笔触变化,以及不同的工具材料绘制出肌理。 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
|||
教
学 |
欣赏导入、体验感受、创作表现、评价交流 |
|||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
|||
一、欣赏导入 1、欣赏作品:《民居》 ①这幅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 ②有什么特点? ③作品中有什么样子的肌理效果? ④像生活中的那些物体? 2、《瑞典装饰图案》一幅画中,这个女人的那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小结:发饰更夸张,身体部分变形。
二、绘制肌理特征 绘制肌理不一定总是真实具体的,有时候抽象的、夸张的就是图案化了的肌理纹样,也可以使作品产生独特的效果。
三、方法探究 获取肌理的方法有很多,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四、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自选主题画一幅画,运用不同的工具或不同肌理效果,画一幅肌理特征明显的画。 2、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五、展示评价 教师点评有特点的学生作业。
|
1、学生欣赏作品,讨论后回答相应问题。
2、分析画面肌理效果的表现形式。
探讨肌理效果的不同表现形式。
学生形式归纳肌理效果的不同表现形式。
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尝试绘制有肌理特征的画。
学生自评、互评。 |
|||
教 学 反 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