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齐云山

(2022-05-13 16:11:02)
标签:

杂谈

          20211023日上午11:30,我们结束了景德镇的游览,收获满满地离开了昌南陶瓷,前往向往已久的道教圣地----齐云山。
          由济广高速转祁浮高速再接黄浮高速在黟县收费站(S42黄浮高速出口)下,于下午2:30到达齐云山索道下站停车场。
          齐云山对外停车场有2个,另一个在游客中心。一般游客都被拦在外面的停车场,只有知道索道下站停车场的才会继续驶进去。

齐云山


按计划缆车上山,在山上宿一晚,第二天游玩后坐车下山。

          游齐云山上山有三种方式:

          1、坐缆车,索道上站在望仙楼,到月华街还得徒步20分钟(走走、看看、拍拍就不止20分钟了),这段路集齐云山之精华,故我们选择坐缆车上山。

          2、坐汽车,坐汽车是到月华街,如回来坐缆车,那么就能游览这段精华之路。

          3、徒步(霞客古道)。徒步对我们来说有点吃力,所以放弃。齐云山素以“道”闻名,古之先贤在谋划整山布局时无不求与道数相契合。在短短1.5公里的山道上,建有十三座风格迥异的亭子,这既是为了方便香客游人休憩之用,同时也是道家渴望长寿永生理念的体现。“九”为易中天数之最,至阳; “十三”取象龟背上的版纹, 龟为水之精,至阴。二数相合,可知“九里十三亭”蕴含了阴阳和顺,健康长寿之意,故有“齐云山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的说法。后因游圣徐霞客曾三年间两次(1616年、1618)由此登临齐云山而获“霞客古道”之名。
          齐云山古称“白岳”,在徽州大地上和黄山南北辉映,素有“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的美誉,清乾隆皇帝盛赞其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景区内神奇瑰丽的丹霞地貌、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云雾烟霞的月华天街和婉约内敛的徽州田园,共同织就了一幅人间天上的和谐画卷。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以上是在缆车上用手机拍摄的】

齐云山
【飞云亭、望仙台

          下缆车后左侧有一观景台,称之望仙台。据介绍上古灵乙道人于此驾云成仙,望仙台因此成为道徒守望成仙之圣地。台上建有飞云亭,是俯瞰横江、远眺黄山绝佳之处,明礼部侍郎程敏政为之赋诗曰:“黄山白岳相对峙,细看从来无厌时”。

齐云山
【望仙台上俯瞰】

齐云山

          沿此小径便能达“望仙楼”,“望仙楼”也是霞客古道与上山索道的交汇处,过望仙楼就能看到齐云山的精华之地了。

齐云山
【望仙楼】
请跟着我的照相机穿过望仙楼,领略齐云山风光。

齐云山
【福喜岩】上层崖体凸起,类似房檐,挡住部分雨水冲刷,苔类生长因岩石含水量不均而呈带状,由此形成了正看似喜、倒看似福的黑红相间纹理(这要有眼力和想象力)。

齐云山
【梦真桥】梦真桥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是历史上徽州学子求学成功后捐建。桥左的千年榉树谐音“中举”。此树此桥寄托了世人“一举成名,梦想成真”的愿望,遂成为拜学祈愿之福地。

齐云山

齐云山
【栖真岩】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山东名道龚栖霞于此结庐修真,成为齐云山道教鼻祖。宋元时崖下建有初仙馆,现存建筑为明代兴圣殿、雪崖馆遗址。

齐云山【忠烈岩】隋末天下大乱,汪华起兵保境安民,后归顺李唐被敕封为“忠烈侯”、“越国公”。徽州百姓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被奉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

齐云山
【寿字岩】为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题,字体浑厚圆润,高九尺九寸,与周易卦数相合,阐阴阳和合之理,故有“齐云山上走一走延年益寿九十九,寿字底下摸一摸都能活到一百多”之说。

齐云山

          齐云山的工作人员身穿古人服饰,配带扩音器,像演戏一样为游客讲故事。
 
齐云山

齐云山【一天门】因丹霞岩体沿陡坡节理面崩塌、堆积以及流水、风蚀作用而形成。徐霞客赞曰“高爽飞突绝似阊门”。在碧莲池畔回望,形态精巧如象,亦称“象鼻岩”。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石刻】齐云山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537处,主要集中在一天门、真仙洞府、紫霄崖和石桥岩,年代以明清居多,最早为北宋大观年间。石刻镌刻工艺精湛,字体楷、行、草、篆、隶俱全。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八仙洞】中间供奉天、地、人三皇,左奉木公,右奉金母,两边分奉八仙神位。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真仙洞府】崖状及洞穴类丹霞地貌景观群,三面如围城,坠石悬崖,幽洞累累,为齐云山景观精华所在。因重力崩塌作用下加之流水作用、差异风化作用、风蚀作用而形成。真仙洞 ,中间供奉真武大帝,两边供奉十八罗汉,内洞供奉斗姆元君与北斗七星和左辅右弼神位。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文昌洞】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象鼻岩】造型类丹霞地貌景观,岩体宏大,奇景形态精巧如象。因丹崖岩体沿陡倾节理面崩塌、堆积加之流水作用、风蚀作用而形成的。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碧莲池】因南宋宝庆年间道长余道元植碧荷于其中而得名。池边悬崖高千仞,状若釜鼎,珍珠帘水日夜不息注入釜中,聚气生财,故称为世人求财转运之地。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丹霞地貌景观】齐云山丹霞地貌景观几乎涵盖了中国丹霞地貌景观类型:恢弘的赤壁丹崖、壮观的平顶方山、狭窄的石墙、兀立的石柱、奇妙的造型石、幽深的巷谷、神奇的岩洞及独特的天生石桥等,衬以湖光水色、飞瀑流泉,构筑成一幅令人神往的山水画卷。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二天门】二天门建于黑虎崖上,巧借自然地势,凿石砌阶以登。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三天门】重修于1986年,采用砖、木、石混建结构,为四角双层楼阁式。

齐云山


          过了三天门,就算进了月华街,我们选了进月华街第一家客栈“三天门饭店”住宿。

          月华街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月华街现有古道房8座,还有许多徽派民居,它们与宫观、院房组成一个密集建筑群。

齐云山

          月华街因状如一弯月牙而得名。在这条街上道观和民居相邻,香烟和炊烟互绕,道教修行和民俗生活相融,完美诠释了道教正一派"修行在尘世,尘世即修行”的理念,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村。
          
齐云山

          到月华街的时候已是傍晚了,办理好住宿后就在街上逛逛。

齐云山【天官府】天官府又名五凤楼,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为时任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汪宏的驻山府邸。汪宏因代嘉靖皇帝求子灵验而获赐“天官”,故名天官府。

齐云山

齐云山
这就是月华街的街道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榔梅苑】原为榔梅庵。明嘉靖年间道长方琼真从武当山携榔梅植于此并建道观,名榔梅庵,是徐霞客两上齐云山的下榻之所。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榔梅,500年前,齐云山方琼真道长拜访武当山,携回榔梅树,种植齐云山洞天福地。明代武当山视榔梅树为“圣树”,仅武当山有此树种,非常珍贵,并有“真武折梅寄榔”的传说,但入清代,榔梅树在武当突然消失。1998年从齐云山分出一株幼苗种回武当山榔梅翁祠,此处榔梅为齐云山真武殿门前之宝。

齐云山
          榔梅苑门开一半,另一半门上写着“房屋安全问题暂不开放,请香客止歩”。想想我不是香客,进去瞧一瞧。里面的红房子是真武殿,门锁着,房屋安全应该是指真武殿。因为真武殿后面的房屋已改成客栈了。而真武殿前的梅树,是不是榔梅树?也没有人可问。
齐云山

          天渐渐地暗下来了,我们也回客栈。第二天,吃完早饭,继续游览(逛街)。

齐云山
【晨雾缭绕】

齐云山
【早晨的街道】

齐云山
【香炉峰】因重力崩塌.流水风蚀作用而形成的柱状丹霞地貌风景,海拔440米,形如巨型香炉。

齐云山

【太素宫】太素宫始建于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原名佑圣真武祠。明嘉靖皇帝求子灵验后敕建并赐名玄天太素宫,成为江南第一皇家道场。太素宫选址奇绝,有中国第一风水宝地之称。1983年,北京清华大学周维权教授,就将太素宫的风水案例收入了他的《中国建筑园林史》。

齐云山

齐云山

我们进太素宫时,宫内正举行“齐云山玄天太素宫慈航殿神像开光仪式”。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小壶天】洞穴类丹霞地貌景观,因岩层差异风化作用加之流水作用、风蚀作用而形成。洞穴地层中有众多的白垩系恐龙化石,为齐云山重要的地质景观。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紫霄崖】崖状丹霞地貌景观,海拔580米,崖东西横亘170米,因沿断裂面崩塌及流水溶蚀、风力侵蚀而形成。
齐云山

齐云山
【玉虚宫】明正德年间由养素道人王泰元募建,耗时十年而成。宫依山而设依崖而建,是“天道自然”的绝妙体现,为中国道教建筑的典范。

齐云山

齐云山
【紫霄宫玄帝碑铭】唐寅仅存的传世碑铭,俗称唐寅碑。碑高7.6米宽1.4米,通体为完整的红砂岩,硕大珍贵。此碑由江南才子唐寅撰文,书法大家戴炼手书,篆刻名家注肇篆额,号称“三绝碑。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齐云山
【五老峰】峰丛状丹霞地貌景观,海拔560米,五座峰参差为群,犹如五位仙道躬身面北拱揖参谒。因沿垂直节理流水溶蚀,风力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而形成。

齐云山


          在五老峰下留个了影后就返回三天门客栈,结完账原路返回去坐缆车下山,原计划是坐车下山的,由于这天正好遇上摩托车公路赛在齐云山举行,公路被封。

         11:50我们下了缆车,11:15离开了齐云山,前往黄山市,开启徽州之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瓷都行(8)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