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徽州之旅(1)

(2022-05-16 10:08:41)
标签:

杂谈

屯溪老街         

          20211024日上午11:15我们离开了齐云山,前往黄山市,开启徽州之旅。1个小时后达到了黄山市“华山徽宴酒店”。该酒店座落在横江江畔、屯溪老大桥旁、屯溪老街西头。 过马路就是屯溪老街,也是徽州之旅的第一站。

徽州之旅(1)


          屯溪老街位于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面依山,南面傍水,全长1272米,精华部分853米,宽58米。包括1条直街、3条横街和18条小巷,由不同年代建成的300余幢徽派建筑构成的整个街巷,呈鱼骨架形分布,西部狭窄、东部较宽。因屯溪老街坐落在横江、率水和新安江三江汇流之处,所以又被称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也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屯溪老街与北京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一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徽州之旅(1)


          午饭后,进入老街。首先找博物馆,能进一步了解老街的历史和发展,了解老街的文化。

          屯溪博物馆在屯溪老街168号,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是一所地方综合类博物馆。到达时门关着,一打听,午休,等到14:30才开门。

徽州之旅(1)


          屯溪博物馆以徽商活动为背景,以屯溪历史为脉络,以重大事件、代表人物为内容,展示老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的魅力。

          屯溪位于安徽省南端新安江上游的徽州盆地,为黄山市人民政府驻地,其地名得来,一说三国时吴国将军贺齐屯兵水上,故名;另一说地名源于水名,《广雅》释义“屯,聚也”,诸溪聚合,谓之屯溪。

          屯溪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华夏先民居住,吴越时期人口逐步繁盛。两汉之后,历经战乱,中原移民陆续迁入徽州,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具有典型特质的地域经济与文化。科举制度和“程朱理学”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徽州人的道德取向和人文情怀,读书、经商、尚文、崇儒、创业、济世,成为了徽州人的主要学养,形成了厚重的人文底蕴。

          屯溪是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商埠重镇。徽州的山水与文化孕育了屯溪的灵秀。

          屯溪,依山临水,有着两千年的历史。屯溪篁墩,为北方士族移居徽州的始迁地,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程颐、程颢的故乡,被称为“程朱阙里”。屯溪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孕育出明代数学家程大位、清代经学家戴震等。明清之际,考中状元4人、榜眼1人、传胪1人、会元2人、进士92人。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古徽州地处山区,陆路交通极为不便,水路运输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屯溪老街位于新安江、率水、横江三江交汇处,顺新安江直达杭州,可经京杭运河北上 逆率水经休宁五城、上溪口抵赣东北地区 溯横江经休宁万安、黟县渔亭至鄱阳湖水系。老街作为水运交通枢纽的关键节点,物资运输路线辐射面广,是皖南山区物资贸易运输的集散中心。

          率水、横江在屯溪汇聚而成新安江,东流入浙江。旧时气势广阔的三江口停泊的船舶、木排、水埠、镇海桥、华山和老街构成了“屯浦归帆”的胜景,为休宁海阳八景之首。

          镇海桥,又名老大桥。明代中叶老街、黎阳两地的商业已相当繁荣,但由于横江相隔、交通不便,由屯溪隆阜人戴时亮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修建镇海桥。清康熙十五年(1676)和三十五年(1696),两度水毁,屯溪率口人程子谦两度出资修复。学者朱彝尊为此撰写了《重建屯溪桥记》。202077日上午10时许,洪水又将老大桥冲毁,我们看到老大桥在修造中。

          网上搜了一下,老大桥已在202112月底通行了。

徽州之旅(1)
    
          网上下载的拼版照片,上图:20201112日拍摄的被冲毁后遗留的镇海桥桥墩(新华社记者周牧摄);下图:1221日拍摄的完成修缮后的镇海桥(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照片中的建筑便是我们住宿的“华山徽宴酒店”。


          建于明中期,位于屯溪老街中部南侧临江地的盐埠头,因其地段地势较高,一般洪水不致淹没,故盐商多选择该地段作为盐栈,堆放盐包,因而得名。

          建于明中期,位于屯溪老街西部南侧临江地,与八家栈相连的渔埠头,渔民捕鱼后,多在该埠头拢岸,集中贸易。 

          以上是博物馆的文字介绍,以下是些实物照片,不多。

徽州之旅(1)【宋 歙石砚板】馆藏一级文物,婺源龙尾坑砚材,长162厘米、宽61厘米、厚11厘米,重约500公斤,两面平整,厚薄一致,无雕饰。砚板色泽青苍,温润光洁,纹理缜密,抚若柔肤。一面为细罗纹,另一面为金晕,间以金星、银星。
          歙砚,中国古代四大名砚之一。砚材产于歙州婺源龙尾山(今江西省婺源县),故又名龙尾砚,苏东坡称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hú)里,金声而玉德”。
          歙砚使用始于唐代,南唐专设砚官,掌管歙州砚务。宋元祐年间,歙砚被列为皇室贡品,文人墨客也视为珍品竞相追逐。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下午,近傍晚,老街上的游客渐多,大都是旅游团队,基本上是第二天登黄山的。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鼻烟壶内画的艺人】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我们在“胡开文老店”停留了2小时左右,听店主人介绍胡开文老店及徽墨的历史,欣赏店内的老墨,教我们如何挑选值得收藏的艺术精品。据店主人介绍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汪培坤的连襟。

          汪培坤,安徽省休宁县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制墨艺术大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现任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胡开文墨厂执行董事、总经理。16岁拜师学艺,步入工艺美术行业,四十余年来,他创作设计的徽墨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展评会金、银奖;他研发创新的胡开文特制精细“漆烟墨”和徽墨“幻彩法”描金技艺,突破我国制墨史上已失传近百年历史的空白和徽墨传统描金工艺技法,为目前国内制墨业中首创。

          “胡开文老店”的匾是启功先生所书。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在清代, 徽墨业中先后形成了“四大家”。康、雍、乾、嘉四朝,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各领风骚,成为墨业中的翘楚。道光年间,胡开文墨业崛起,很快风靡全国,迄清末成为徽墨集大成者。

          胡天注(1742-1808),是胡开文墨业的开创者、奠基人。绩溪上庄村人。他起初在休宁入汪启茂墨室帮工,后与汪启茂的女儿结婚。乾隆三十年,胡天注结束“伙计”生涯,在屯溪开租“汪采章墨店”,胡氏墨业初创于是。乾隆四十七年,胡天注接替岳父的汪启茂墨室继续经营墨业。并因曾见南京贡院明远楼悬有“天开文运”匾额,激发了联想,乃取其中两字,改名“开文”。分别在休宁开设了“胡开文”总店,在屯溪开设了“胡开文”分店。总店设场烧烟制墨并供应分店销售,墨肆“苍珮室”。正当胡天注跃跃欲试,企望一展宏图之时,胡天注家突遭变故。嘉庆十三年(1808)胡天注一病不起。撒手西归。胡天注于易箦之际,遗命次子余德“统持家政”。

徽州之旅(1)
【制墨磨具】

徽州之旅(1)
【解放前的老墨】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屯溪徽州胡开文墨厂研制成功的“绛玉乌金”墨,是徽墨发展的新成就。它以绚丽多变的天然花纹在外观上使人耳目一新; 研磨后的赭色墨液,使书画作品平添了几分新意,成为徽墨家族中风格独特的书画佳品。

          “绛”取意红,“乌”取意黑,因该墨的色理红黑相间而得名,红黑色彩自然组成,既似山川流水,又如风卷行云,线条流畅,舒雅大方。因其外观与“鸡血石”非常相似,而且质坚烟细,故名“绛玉乌金”。

          墨重125g,工艺十分考究,红黑墨相间“血石”图案效果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制墨工匠的高超技艺,与传统墨法相比,确有独到之处。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徽州之旅(1)

          1025日上午,我们还在老街转悠,午饭后才离开老街前往歙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齐云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