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都行(8)

(2022-05-10 09:02:15)
标签:

杂谈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瓷都行(8)

          20211021日下午,离开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来到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景德镇御窑遗址)。御窑遗址的正门应该是在遗址的南门,在珠山大道山,地图显示在珠山中路183号附近。当我们到达遗址停车场时门关闭,在门口问了保安,说疫情期间从西门进并给我们指引方向。于是按保安的指引路线,一直开到昌江边,右转后才找到停车场。再在保安的指引下往北走,一路走过没见像样的大门,好在路上行人很少,前面有几人(一定是游客)进一条小巷,我们也跟随而进。

瓷都行(8)


瓷都行(8)

          小巷的两边都是新建造的旧哈哈的房子,一直走到巷子尽头便是御窑遗址的西门。后来了解到,这一大片旧哈哈的新建筑,以前是居民的居住区。偶然一次居民翻修房子,挖地基是发现大量的古瓷片,从此就有人将挖到的瓷片出售。更夸张的是瓷片贩子,在这区域租房,从家里挖地三尺,像挖地道一样。最终被有觉悟的人民群众举报,政府介入后,考古专家进入。经过考古发现,这里是明、清两代的御窑厂。而这片居住区域的下面是御窑厂遗址及废弃瓷器丢弃地。政府统一开发,迁移居住在此的居民,以御窑厂遗址为契机,打造成集吃、喝、住、游一体的商业旅游城。

          我粗略地看了看,沿路沿巷旁的建筑已造好,有的已租出并开业,但不多。里面的有的还在建造中,这么大一片商铺出租,就要看政府的运作了。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自从1982年在这里发现古瓷片以后,经过30多年的考古发掘,已取得重大考古成果,御窑厂遗址范围达13.8万平方米,有大量古作坊群、古窑址、古瓷器等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陶瓷历史的重要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

瓷都行(8)

          御窑是明清时期朝廷在景德镇设立的专为宫廷烧造瓷器的窑场,明代称“陶厂”或“御器厂”,清代改称“御窑厂”。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景德镇御窑烧造了大量至精至美的瓷器供宫廷使用,并因而成为皇权象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烧造御用瓷器,这里曾遍选上等原料,广聚八方巧匠,博采名窑工艺,在高标准、严要求下,保证了御窑产品时时创新、件件精良。由此,御窑瓷器代表了中国古代瓷业的最高成就,也极大地推动了民窑的技术进步。至明代晚期,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已藉由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得以行销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景德镇遂成“天下瓷都”,御窑更被视为“瓷国”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这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就建在遗址上,造型就像烧瓷器的窑,别具一格,但很现代派。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青花海水江崖纹双耳三足炉   明 永乐(公元1403---1424年)】

瓷都行(8)
【釉里红地白缠枝莲纹碗   明 洪武(公元1368---1398年)】

瓷都行(8)
【青花镂空方胜纹绣墩   明 正统-天顺(公元1436---1464年)】

瓷都行(8)

          明、清期间,给皇帝做瓷器,都是挑选最好的送至宫里,其余的都打碎扔了。这三件器物都是遗址出土的碎瓷片拼接起来的。那个青花海水江崖纹双耳三足炉进贡的在故宫博物院,这个是从废弃的碎瓷片中细选拼接而成,真是不容易,要花费多少工夫、心血。

瓷都行(8)

瓷都行(8)
【元代路面】

瓷都行(8)
【明代民窑作坊区围墙】

瓷都行(8)
【明代御窑厂东围墙】

瓷都行(8)
【明代御窑厂北围墙】【明代路面】

御窑厂珠山北麓明代窑炉遗址 

          200210月至2004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578平方米。

          考古出土了大量明代早中期官窑遗物,种类有釉里红釉、红釉、黑釉、白釉仿哥釉、仿青釉、青花、斗彩等,器形有梅瓶、僧帽壶、梨形壶、罐、碗、盘、香炉、花盆、爵、簋、铺首天球瓶、鹤颈瓶、鸡缸杯等。

          考古揭露了明代早期窑炉遗址与明代永乐后期、宣德早期、成化时期落选贡品的堆积坑多处和晚清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等遗迹。六座明早期窑炉形制均为葫芦窑,年代大致在洪武至永乐时期(1368-1424)

          此次发掘在学术界反响极大,先后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03年度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和“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考古工作荣获“2003-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奖

          该遗址是先人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留下的珍贵文物,是御窑厂历史的见证。中国仅此一处,世界仅此一处。

瓷都行(8)

瓷都行(8)明成化小型片状堆积

          片状堆积均是将落选御用瓷器打碎后,倾倒在由窑业废弃物形成的小山的山坡上。形状不甚规则,面积一般在20-60平方米,厚0.05-0.25米。


瓷都行(8)【明代早期葫芦窑遗迹群】
          6座葫芦窑形制、结构相同,大小相近。均窑头朝西,窑尾在东,南北相连,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葫芦形窑炉由窑前工作面、窑门、火膛前室、后室、护窑墙等部分组成,葫芦形窑吸收取了龙窑和馒头形窑的优点,前后室相连,烧成时火焰的流动属于半倒焰式,适合烧器形较大、胎体较厚的器物。
瓷都行(8)

瓷都行(8)【明早期·院墙】
          呈矩尺形,为东西、南北走向,东西向长19、南北向长8.7、宽0.6、高0.5-1.66米。墙体两边以大小相近的匣钵片立向稍斜砌成,中间填以匣钵、瓦残片和砖头、窑渣等,另夹有少许瓷片。转角处用砖砌,并每隔约6.5米在墙体中砌一砖垛以加固墙体。
瓷都行(8)

瓷都行(8)【明早期瓷器堆积坑】
          明代早中期,为防止落选的御用瓷器流入民间,防止民窑仿制,均将其打碎堆积在御器厂内。堆积遗迹有小坑、小堆、小型片状堆积、片状堆积等。

瓷都行(8)【北麓遗址土层解释】

          第1层: 表土层,厚约10~30厘米,内含水泥、砖块、碎瓦片、和少量的草木灰等,并出土有民国名人(蒋介石)像章。土色黄灰色,土质较疏松。该层为近现代层。

         2: 厚约15-25厘米,土色为灰黄色,土质疏松。内含大量青砖、红砖、厚板瓦、以及清晚期到民国时期的瓷片等,瓷片以民国时期为主该层应该为民国时期地层。

          第3a: 厚约0~28厘米,距地表深40~75厘米,黄白色土,土质蔬松,内含大量白色小石子颗粒及较大的岩石类颗粒,还有大量的青瓦片。出土瓷片该层应为清晚期地层。

          第3b: 厚约10~75厘米,距地表深约40~155厘米,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内含少量的碎瓦片。该层应为清中晚期地层。

          第3c: 厚约0~40厘米,距地表深约50~140厘米,为灰黑色土,与第二层较为相似,内含大量的草木灰、青瓦片、白色小颗粒。该层层应为清中期地层。

          第3d: 厚约0~30厘米,距地表深约55~140厘米,为灰白色土,土质较为致密,内含大量白色岩石颗粒及个别砖块、瓦片。该层应为清早期地层。

          第4层: 厚约10~140厘米,距地表深约110~280厘米,为棕褐色土,较厚土质较为致密,内含少量瓦片、匣钵、碎瓷片等。该层应为明末期清初地层。

          第5层:厚约40~95厘米,距地表深约135~350厘米,为红烧土,土质疏松,内含大量的烧土颗粒及窑砖(带窑汗)、匣钵片、板瓦、垫饼等。集中出土了一批黄地绿彩瓷片,井出土带有正德年款的瓷片。该层应为明代弘治、正德地层。

          第6层: 厚约0~50厘米,距地表深约180~270厘米,黄白色土,土质较为致密,内含大量白色大块颗粒及少量红烧土,较为纯净,基本不见瓷片和匣钵等遗物,有淤积痕迹。该层应为明代成化时期地层。

          第7层: 厚约60~90厘米,距地表深约210~420厘米,红褐色土,土质较为疏松,内含大块匣钵,砖块、垫饼等。出土诸多带有成化款的瓷器残片,及部分无款器物。该层应为成化时期地层。

          第8层: 距地表285~420厘米,红烧土块夹杂着红烧土颗粒,质地松软,内含大量的瓷片、窑具等。瓷器均无款,除青花外,还有仿龙泉青釉瓷片。该层为明代空白期地层。

瓷都行(8)【龙珠阁】

          于景德镇珠山之颠(珠山旧址之上)。始建于唐,称聚珠亭。宋代修葺一新,称中立亭。明天顺重建,称朝天阁;明成化称冰立堂;明万历改建,称环翠亭。清雍正又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称龙珠阁。1987年龙珠阁重建后,是一幢仿明重檐宫廷建筑,共6层,高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其周围地底下埋藏着无数宝贵的文物遗存。龙珠阁自明代开始就是御器厂、御窑厂的代表性建筑,是明清官窑遗址。现已成为景德镇的城徽。

           所谓珠山就是用土堆积起来的小山坡,据介绍小山坡土地下有海量的瓷片。

瓷都行(8)

          进入龙珠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清)御窑厂陶瓷雕塑微缩景观模型”,登上龙珠阁最高一层,可俯瞰遗址全貌及部分景德镇市容。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历史上,景德镇官窑工艺先进,产品至精至美。但是,论瓷器生产历史之悠久,技术之娴熟,品种之丰富,市场之广阔,那还当数民窑业。

          从一元配方到二元配方,从支钉叠烧到匣钵装烧,从釉下彩绘到釉上彩绘,无数的民间工匠以其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在平凡中塑造神奇,将“土与火的艺术”推向了一个最高的境界,为人类文明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悦耳动人的乐章。

          翻开一部景德镇陶瓷工艺史,就是翻开一部厚重的景德镇民窑工艺史!

瓷都行(8)

          20211022日上午8:50,我们来到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民窑博物馆坐落在景德镇市珠山区竟成镇航空路18号,前身为湖田古瓷遗址陈列馆。2003623日,经景德镇市编委批准,更名为景德镇民窑博物馆。2003623日,经景德镇市编委批准,更名为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该馆不仅收藏与陈列着景德镇民窑不同时期的陶瓷、制瓷工具和窑具以及湖田窑址历次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标本,还保留了湖田窑五代至明代之间窑业堆积、制瓷作坊、各式窑炉及仓储码头等遗存。

瓷都行(8)

瓷都行(8)

          这是进馆第一张照片,也是唯一的一张。当我举起相机准备拍时,工作人员向我提出警示,这馆不准拍照。为啥?把我搞晕了。其实馆内就是前面所说的收藏与陈列,没有不能外传的东西。兴致倍减,匆匆看完就离开了,去马路对面的湖田古窑遗址游览。

瓷都行(8)

          湖田窑,创烧于五代,鼎盛于宋、元,结束于明代中期,延续烧造时间长达七百余年,是景德镇古代烧造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著名窑场。其五代白瓷胎釉洁白,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江南地区时代最早的白瓷 宋代青白瓷晶莹剔透,名冠群窑,是我国宋代青白瓷窑系产品中的极品 元代青花、釉里红和霁蓝等瓷器品种装饰新颖,异彩纷呈,开创了中国彩瓷时代 明代青花瓷貌似简略,却尽显最粗犷、最自由的民窑青花绘画艺术风格。
           

瓷都行(8)

          湖田古窑遗址,一九八三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最早的一处古瓷窑遗址。其保护范围为: 北起南河南岸,东至张家地东侧断崖,东南至豪猪岭南侧山脚,西南至竹坞里南侧山脚,西至北望石坞西侧山脚,面积约二十六万平方米。其中划定刘家墩、木泥岭、乌鱼岭、葫芦窑、民窑博物馆、琵琶山、北望石坞、南望石坞、狮子山、龙头山、豪猪岭、张家地、野猪林制瓷作坊遗址十三处为重点保护区,此外为一般保护区。在其保护范围内至今不仅埋藏着极其丰富的历代瓷器标本,还保存了弥足珍贵的作坊、窑炉、瓷器仓库以及瓷器运销码头等古代瓷业遗址。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

瓷都行(8)【明代马蹄窑】

          1977 年发现并作抢救性清理,保存现状较好。该窑位于乌鱼岭之巅,为半倒焰式窑炉,形制可印证明代嘉靖年间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关于“青窑”的记载。其通体用窑砖砌筑,全长4.3米,宽 3.6-3.2米,坡度 12.5°,东壁与后壁残高2.3米,有烟道6个,后烟室1个。窑门朝向正北,宽 0.7米,门前灰坑呈外“ 八 ”字形,宽 1.5 米。火膛呈半月形,最长2.72 米,深 0.66 米。窑床宽 1.94 米,长 2.72-2.5 米。此窑叠压在明初地层之上,其窑底基上出土器物 90% 均为素而白釉高足杯,少量为青花“ 岁寒三友 ”图弧壁碗残片。根据出土物的器型特征推断,该窑炉时代为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由于其窑壁保存较好,窑底基上尚有安放匣柱的“ 脚码 ”和少数略破的匣钵。按此推算,该窑可装烧碗 2000 个左右。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元代·青砖路面】
          2016 年发掘,路面东西长 30.6 米、宽 0.9 米,路面呈长条形,东西走向,中间有一拐折,路面东端呈菱形状,西端平直。路面由小青砖砌成,中间弧拱,两侧略低。路面北侧用小青砖砌排水沟,沟宽 0.28 米,深 0.15 米,南侧砌有护坡墙。从路的形成、规模及所处位置来判断,应为作坊内工作路面。路面设计科学、美观,充分考虑路面散水耐磨的特性,同时也照顾了分隔空间的变化。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元代·陈腐池】 
          这是一处近似于长方形匣钵叠砌的陈腐池,其北面及东西两面较为平直。整个池子东面长,西面短。池子东、北、西三面用覆烧窑具支圈或盖错缝垒砌,南部则用桶形匣砌筑。池底不见任何铺垫。清理时,底部仅剩下少量白中偏黄的瓷土及少量细碎的卵白釉和青白釉瓷片,应是废弃时的堆积物。

瓷都行(8)【明代·沙池】
          明代初期,湖田窑盛行垫沙仰烧法。它是将沙渣放在匣钵和垫饼之间,即在高温下收缩的垫饼和不收缩的厘钵之间铺设了一个巧妙的滑动层,使烧器在焙烧过程中收缩自如,成品率更高。

          沙池,与葫芦窑仅有3米之隔,是明代早、中期装坯入匣的场所。它用红石板围砌而成,池内堆放着大量的尚未用尽的沙渣。其工序如下 先将沙渣铺垫在匣钵的底部,再在沙渣上放置大于坯体圈足直径的瓷质垫饼,接着把坯体圈足放在瓷质垫饼上,最后再将装有坯体的匣钵端进隔壁的葫芦窑中重叠焙烧。

          这是湖田窑遗址目前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处装坯入匣的沙池,是研究景德镇明代装坯技术难得的实物资料。

瓷都行(8)

瓷都行(8)【明代·坯车基座】

          坏车基座,为明代瓷器成型过程中拉坯(或利坏)遗迹。其四周用长条形红石围砌, 中间立一红石柱础,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作坊拉坯(或利坯)生产空间。由于时代已久,木制的车盘、车轴等构件已腐烂、损毁,而砖砌的两个坯车基座至今保存完好。其砖砌的“口”字形和“O”字形两个坯车基座呈南、北向分布,而且两者间距甚短,不足一米。如果这两个坯车的车盘同时转动的话,两个车盘之间只有人立的空间。

          据此分析,当时拉坏(或利坯)像工匠制瓦一样站立在车盘边操作,而不是清代以后的坐式拉坯(或利坯)法。明代立式拉坯(或利坯)法,可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立式拉坯(或利坯)插图相互印证,可以说,这是我国陶瓷成型工艺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瓷都行(8)

瓷都行(8)【元代·天井】

          1995年至 1996年发掘,为一外砖砌长方形天井。其外围残长2.3米,宽2.8米,深0.35米。天井内底残长2.1米,宽2.48米。井底用青砖砌就,中间采用“人”字形竖砌6行,外框以3排条砖错缝竖砌,再以条砖纵向竖砌框边。边墙青砖错缝平铺2层,上部用莲瓣纹砖平铺一层,外围再用缠枝花纹砖竖砌,花纹朝内。天井的东北角有一条排水暗沟,沟宽0.12米,高0.12米,残长约1.5米,由单砖竖砌,顶部再平铺一层单砖。沟底与天井底水平,便于排水。时代为元代。

瓷都行(8)

          结束了湖田古窑遗址游览,发现对面有一家“航空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后来了解到景德镇生产直升机的。

瓷都行(8)

三宝国际陶艺村

          景德镇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去看看,如三宝国际陶艺村(也称三宝瓷谷)、陶溪川创意广场、陶艺街等。

          三宝国际陶艺村计划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毕业的李见深和他的导师温·海格比先生关于建立中国的国际陶瓷艺术中心的梦想。这将为国际艺术界提供探索中国文化,艺术和手工艺的机会。于是,在中国第一个国际陶瓷艺术中心的概念在景德镇东郊一个叫三宝的村子里落地。

          景德镇是世界瓷器生产中心和历史上最好的瓷器文物的起源。无数个世纪以来,三宝山谷里盛产瓷石,河流边点缀着许多用于压碎瓷石的老式水力锤式粉碎机(水碓)。一组农舍和土坯建筑被选为项目驻地的所在地。

          三宝于2000年开始了陶瓷艺术家的完整驻地计划。该计划于2007年扩大,目前接受包括画家,版画家,雕塑家,摄影师和壁画家,及各媒介的视觉艺术家。并欢迎除陶瓷学科的艺术家外以更广泛的当代视觉艺术实践。

          距湖田古窑遗址百米多就是三宝路,而三宝国际陶艺村就是指三宝路这一带。三宝国际陶艺村沿三宝路两边崛起,各种作坊,工作室,艺术馆等,只是叫的名号各有千秋。

          我们在朋友推荐下去了一个叫“真如堂”的地方。三宝路有近十公里,繁华段起码有五公里,都看一天都不够。由于这里聚集的都是艺术创意类人员,门面和环境都布置的很意外,所以成了年轻人及游客的打卡地。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真如堂里的老宅据工作人员说是老板从安徽买下,拆迁过来的。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陶溪川创意广场 

          “陶溪川·CHINA坊”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是景德镇的市重点项目,是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投资亿元兴建的一座集文化创意、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多种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此文化创意园是中国首座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一站式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体验创意园区,是名副其实的“CHINA坊”。

          陶溪川创意广场涵盖了各类艺术工作室、餐饮、商务酒店会所、休闲剧场、博物馆、特色精品街、主题客栈、百货商场等业态;其中核心区域是原宇宙瓷厂,总建筑面积18万,一期建设12000,建设有公共休闲广场,其中广场周边为轻餐饮,后厅锯齿厂房改造为学院派艺术工作室,前后厅空间互为交流,外部在保留老厂房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入现代设计元素,强烈的对比带有鲜明的时代感,整体和谐统一;整个园区的配套服务设施与文化建设将会逐步完善,最终建成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的与世界接轨的文化艺术创意交流平台。

          在陶溪川就看看、逛逛,有钱的买,没钱的拍。我觉得这里适合小男孩和小女孩,在商铺里、摊位上或许能淘到心仪的陶瓷小玩意。这里的瓷器创意产品多,我们不是很感兴趣,只是看看、拍拍,花了很少时间。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陶艺街

           陶艺街全长共1550米,便是千年瓷都里一条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商业街,与景德镇陶瓷学院新厂校区正门遥相呼应。

         2005年开街以来,陶艺街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优势和浓厚的艺术氛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陶瓷艺术家以及周边高等院校的教师学子入驻,成为了一个店铺装饰风格各具特色、陶瓷艺术作品充满创意和活力的新兴艺术陶瓷集散地。不少“景漂”陶艺家也借助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很多店主白天在工作室、作坊内进行创作,晚上则约上几个朋友来店内饮茶交谈,直至深夜。

          如今,陶艺街已经成为了外地游客到景德镇后,看创意陶瓷必去的场所之一。我们也利用傍晚的时间走了走,街两边都是商铺,也是创意为主,了解了一下,当地人不多,大多数是外地来景德镇的创业者。

瓷都行(8)

          几天的瓷都行将要画上句号,来瓷都总要带点瓷器回吧。听朋友说他的一位表弟是做仿古瓷器的,这我们很感兴趣,于是根据导航来到了他表弟的制瓷厂。表弟接待了我们并介绍了他们厂已经不再做仿古瓷器了,因为了解和喜欢古瓷的人很少,所以经济效益低,现改做代工,生产台湾一家公司要求的青花主人杯,我们很失望。不过在他办公室还留着几件以前制作的仿成化天字罐,并将台湾故宫出的瓷器画册给我们看,告诉我们是按这画册上的瓷器仿制的,这使我们饱了一眼福。我们看后提出能不能卖给我们一件,表弟说:卖是不卖的,但是你们喜欢就送你们一件。太意外了,不知如何感谢。多谢过后表弟帮我们挑选了一件。

瓷都行(8)

          也是朋友介绍景德镇富玉青花玲珑陶瓷有限公司的产品不错,于是在门店买了几件他们公司的青花玲珑产品和290年代老“贵和祥”的产品。贵和祥以前没有注册过商标,但一直用贵和祥的抵款,2006年贵和祥被他人注册了商标,老贵和祥只能用春风样玉注册了。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20211023日上午,在离开景德镇前顺路去了景德镇逸品天合陶瓷有限公司,公司的注册商标叫“昌南”。
          昌南,其实是景德镇唐代的名字,景德镇有条母亲河,叫昌江河,它的源头在安徽祁门,原来叫昌门,一直南下贯穿整个景德镇流入鄱阳湖,所以叫昌南。当时中国大量出口瓷器,外国人不知道瓷器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叫昌南,于是误口叫做China。大写中国小写瓷器,China演变,所以认识中国从China开始,认识瓷器从昌南开始。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以下是我们在逸品天合购买的几只影青碗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瓷都行(8)

          离开景德镇逸品天合陶瓷有限公司,瓷都行告一段落。下个目的地是安徽省休宁县的道教名胜----齐云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瓷都行(6)
后一篇:齐云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