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都行(4)

(2022-04-22 10:11:20)
标签:

杂谈

中国陶瓷博物馆(一)

          中国陶瓷博物馆又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也称景德镇陶瓷馆,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紫晶北路1号。景德镇陶瓷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馆最早、藏瓷丰富的唯一一所陶瓷艺术专业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

瓷都行(4)

          景德镇陶瓷馆于19541月正式开放,最初馆址临时设在市区中华北路301号的天主堂内,馆名由郭沫若题写。19559月,景德镇陶瓷馆的新馆舍正式落成于莲社北路21号。19658月,景德镇陶瓷馆扩建展厅主体两侧469.2平方米,与主体形成一个整体。19741月,景德镇陶瓷馆第二次扩建,新建一幢三层的展览大楼,计1500平方米。2003年,景德镇市政府开始筹建新的陶瓷馆。2005年,景德镇陶瓷馆新馆初步完工。20151018日,景德镇陶瓷馆新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目前的场馆总占地面积5.9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

瓷都行(4)

          截至20191月,景德镇陶瓷馆收藏陈列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景德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生产的名品佳作20000件左右,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展出内容分“历史之部”,“新中国之部”和专题展览厅。前者以朝代为序,展出古瓷1000多件;后者按类别陈列,展出建国后收藏的陶瓷珍品1500多件。有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陶瓷。现代各陶瓷工厂、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

瓷都行(4)

          20211021日阴天,上午9:00我们来到了中国陶瓷博物馆,广场停车场上空荡荡的,我找了个离入口较远的车位,目的是能拍到博物馆的全景。

          进入博物馆第一个展览是“王者之器---明代藩王用瓷特展”。该展也可认为通过瓷器了解明王朝,学习历史。

瓷都行(4)

瓷都行(4)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洪武三年,定亲王等封际册宝之制。此后,藩王制便成为了明朝历代固定的制度。朱明王朝,藩王属于特殊的社会阶层,与大明王朝共存亡,延续二百余年,散布全国各地,前后对社会历史文化皆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其特殊性,因此,落王阶层的器用制度及其演化出来的实物带有浓厚的时代属性和身份特色,其中作为最主要的器用之一: 瓷器,在藩王的日常生活当中充当特别角色,值得深度探讨。

          本次特展是迄今为止海内外第一次全面系统梳理目前所见落王陵墓、王府遗址、景德镇空址和流传于世的明代各地藩王用瓷资料,清晰反映藩王用瓷的时代特色,勾勒出藩王用瓷制度在明代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揭示明代景德镇瓷器与藩王群体之间的关系,探讨瓷器在藩王生活中的具体功能和地位,同时也充分反映明代景德镇地区制瓷业的真实面貌,并且借助藩王瓷器的独特性质,助推解决景德镇元明时期陶瓷史上的一系列核心问题。

          同时,本次特展将对明代景德镇生产的藩王瓷器探究各个时期烧造模式、来源,试图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期断代和整理,并确定每个时期各地藩王用瓷与景德镇具体窑址的对应关系,以厘清所属烧造窑场的性质和当时景德镇瓷业的比对关系。 

          有明一代,藩王制度始封于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边境的安宁和皇权的稳固希望通过血缘来巩固统治,《明太祖实录》记载:“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为此,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分封自己二十五位皇子与侄孙朱守谦为王,而且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

          靖难之役后,永乐皇帝朱棣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并能世袭罔替,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

          终明之世,共有八十七位亲王(含靖江王)受封。至明亡时,尚有亲王三十四位,其余郡王超过九百位,而将军、中尉、庶人,几达二十万之众。

瓷都行(4)


瓷都行(4)

第一部分    藩府佳器

           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瓷器是各地藩王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器用,在洪武分封之初,曾规定藩王一切器用皆归朝廷负责提供,以影“亲亲之谊”,后来随着藩王群体的不断扩大,朝廷难以一一顾及,因此,在正德朝前后,藩王群体日常器用开始自行配置,许多王府器物制作不再遵守原先严格的君臣等级要求,不时出现僭越现象,前后发展演变之差异在藩王瓷器烧造上面体现尤为明显

          龙凤纹是藩王瓷器的最基本装饰,展现帝家贵满的鲜明色彩,所绘龙纹存四爪与五爪之别,但是使用界限不存在绝对化。每个王府因分封地域、政治地位、经济实力之不同,彼此用瓷面貌亦各有差异,尤其是王府自行定制之后,每个王府瓷器的品质和数量方面悬殊甚大。

王府瓷器的使用范围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王府上层成员,包括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及其直系眷属,他们使用的瓷器属于挟义的藩王瓷器,拥有王府瓷器之内最好的品质,纹饰以龙风为主,后期多署王府名号,需要专门定制,还有一小部分来自皇帝赏赐的官窑瓷器。他们死后陪葬的瓷器也是来自生前的使用品。

          二、王府祭祀供奉场所,包括山川社稷坛、家庙、王陵享殿等,它们所需的瓷质祭器品质不一,市场采购和专门定制并存。

          三、王府官吏和宦官阶层,包括他们日常生活使用和陪葬使用,多是来自王府对外采购,瓷器的水平不低,个别与王府上层人员无异,尤其宦官群体,终生以王府为家,高级宦官身故之后住往获得王府厚葬回馈,里面常见不少高品质瓷器

         维持王府及底层人员日常生活之需,这属于王府用瓷之大宗,品牌普通,价格低康,直接采购于当地市场,没有鲜明的王府特点,在王府遗址发掘当中往往占了出土瓷片器的大部分。

瓷都行(4)
【青花开光缠枝番莲杂宝纹盖罐    万历  贵州省博物馆藏】款识:“万历丁亥年造黔府应用”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

瓷都行(4)
【青花八仙过海图梅瓶  明 天顺--成化   四川博物院藏】四川省成都市外南衣冠庙蜀王府太监墓出土。

瓷都行(4)
【青花刀马人物纹梅瓶  明 景泰  四川博物院藏】1978年四川省成都市外南衣冠庙明万历十二年蜀王府太监墓出土。

瓷都行(4)
【霁蓝釉辅兽盖罐  明 天顺  四川博物院藏】四川省成都市外东得胜乡静居寺出土。

瓷都行(4)
【青花云龙纹高足碗   明 天顺  武汉博物馆藏】200711月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岭二妃山辅国将军朱均钵墓,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下葬。

瓷都行(4)
【龙泉窑青釉模印云肩纹如意足香炉  明中期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2005年四川成都明蜀王府宦官墓出土。

瓷都行(4)
【青花柳下高士图狮耳罐  明 景泰--天顺  武汉博物馆藏】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镇佛嘴村出土。

瓷都行(4)
【霁蓝描金鸡心执壶  明天顺  武汉博物馆藏】200711月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岭二妃山楚昭王朱桢孙子镇国将军朱季塨墓出土,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下葬。

瓷都行(4)

蜀王

          第一代蜀王为明太祖第十一皇子朱椿,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受封,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暂驻中都凤阳,同年以“蜀之为邦,在西南一隅,羌戎所瞻仰,非壮丽无以示威仪”为精神营造王府,至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就藩成都,此后蜀藩坐镇四川长达250余年,共历十世十三王,与明王朝相伴始终。

         1950年代以来,针对明代蜀藩遗存的考古工作陆续开展,先后发掘了大批藩府建筑、藩王陵墓、太监墓群等,出土了数量丰富的瓷器,为探索明代蜀藩的瓷器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蜀藩陵墓群早年出土资料有待全面系统整理公布,近几十年王府相关的太监墓葬出土瓷器甚为精彩,品质不低,集中在明中期弘治正德嘉靖之际,它们的发现也为世人了解到蜀王瓷器使用惯例和去向的另一面。

          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132019年发掘成都东华门蜀王府左花园遗址,出土瓷片数量巨大,品类丰富年代主要是明代早期中期,有洪武、永乐、宣德官窑,肯定来自皇帝的赏赐,属于独一无二的重要发现,因此,蜀王府遗址出土瓷器,是了解明代藩王日常生活使用瓷器状况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其出土明早期民窑瓷器比较系统和品质独特,必将有助于解决景德镇陶瓷史上的核心学术问题,故其学术价值非常高。

          与目前所知其他明藩王府遗址出土瓷器不同,蜀藩器物底部往往碾刻出字款为记,初步统计不少于30多种款,堪称奇绝。

瓷都行(4)
【青花鸾凤纹广口梅瓶  明 正统  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省蕲春县荆王墓出土,湖北文物商店于1980年、1981年在黄冈地区收购。

瓷都行(4)
【白地五彩仙人图长颈瓶一对  明 成化  武汉博物馆藏】200711月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岭二妃山楚昭王朱桢孙子镇国将军朱季塨墓出土,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下葬。

瓷都行(4)
【三彩暗刻花卉辅兽三足炉  明 成化  湖北省博物馆藏】湖北省蕲春市邓园蛇剑山墓出土。

瓷都行(4)
【青花松鹤鹿纹瓶  明 崇祯  江西省博物馆藏】1982年江西省南城益定王朱由木次妃王氏棺内出,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薨。

瓷都行(4)
【青花回纹四足炉  明 万历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2012---2014年江西省鄱阳县淮王府遗址出土。

瓷都行(4)
【浇黄釉盘(官窑) 明 嘉靖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2012---2014年江西省鄱阳县淮王府遗址出土,款识:“大明嘉靖年制”。

瓷都行(4)
【青花缠枝扁菊纹盖罐  明 弘治  济宁市兖州区博物馆藏】1966年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原堡子乡(今兴隆庄镇)巨王林村鲁藩钜野王朱阳鎣墓出土,款识:“金玉长命富贵”。

瓷都行(4)
【素三彩瓷花钵   明 正德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96年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广场平和堂8号古井出土。

瓷都行(4)
【瓜皮绿釉瓷渣斗花盆   明 正德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96年湖南省长沙市五一广场平和堂8号古井出土。

瓷都行(4)

瓷都行(4)


第二部分    传世遗珍 

          当年全国各地明藩瓷器因各种原因破损为多,亦见少部分留存至今,散见于海内外各公私收藏之中,这些传世遗珍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明藩用瓷的重要部分,其中一些为仅见之品,不见于目前考古发现,例如赵府、德府、黔府,因此,必须将传世品与考古发现,相互补充,才能更好展现明代藩王用瓷的全貌。

瓷都行(4)
【霁蓝釉双螭龙耳炉  明 天顺  北京两庆书屋藏】

瓷都行(4)
【青花锦地开光梵文双螭龙耳炉  明 天顺  北京两庆书屋藏】

瓷都行(4)

赵王 

          第一代赵王为永乐皇帝嫡三子朱高燧,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孙,永乐二年(公元1404)受封,洪熙元年(公元1425)就藩彰德府(河南安阳),宣德六年薨。《明实录》对其有“奉藩甚恭,而重贤礼士,未尝有过”之评价。宣德七年七月,封赵简王第二子安阳王朱瞻墒为赵王。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李自成陷彰德府,末任赵王朱常被害,赵国灭亡。

          现存世所见带赵府铭款瓷器集中在嘉靖和崇祯两朝,品类为红绿彩、青花,纹饰主要为龙凤纹。

瓷都行(4)
【霁蓝釉涩胎堆塑梵文杂宝纹双耳三足炉  明 嘉靖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瓷都行(4)
【青花“秋夕”诗意仕女图大罐  明 正统  王心睿先生藏】

瓷都行(4)
【青花海水行龙水丞磨底  明 嘉靖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沐王府 

          明代为加强对云南的管治,特设立黔国公,世代以总兵官挂征南将军印,镇守云南等处地方。因首封黔国公为沐晟,始祖为开国功臣沐英,沐氏在滇久,威权日盛,尊重拟亲王,故百姓称黔国公府为沐王府。

           沐王府始祖沐英在明太祖时受封西平侯。沐英次子、第三代西平侯沐晟在明成祖时因功进封黔国公,遂开建黔国公一系。自沐英起,西平侯共历二世三代;自沐晟起,黔国公共历十世十三代。      

       到目前为止,留在世上的并带有黔府铭款的瓷器近十例,集中于万历中期烧造,其器用制度与各藩王应无差异。 

瓷都行(4)
【洒蓝地填绘孔雀蓝釉海兽纹辅首罐  明 景泰--天顺  泓古代艺术学社藏】

瓷都行(4)【白地铁绘云龙纹盘  明 宣德--正统  泓古代艺术学社藏】

瓷都行(4)

德王 

          第一代德王为明英宗第二子朱见潾,景泰三年(公元1452),初封荣王。天顺元年(公元1457),改封德王。初建藩德州,后改济南。成化二年(公元1466),就藩济南府。在藩五十二年,在王位六十一年。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去世,谥号庄王。

瓷都行(4)
【青花云龙纹碗  明 万历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款识:“万历年德府造”

瓷都行(4)

【青花海水云龙纹大罐  明万历  湖北省博物馆藏】款识:“万历丁亥年黔府应用”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


第三部分    窑址寻踪 

          近几十年来,随着景德镇市区核心区域市政改造,明代藩王烧造瓷器窑址陆续有发现,其中戴家弄澡堂窑址曾在2007-2009年连续出土一批正统时期青花盘碗、劝盘,以龙凤纹为主,属于典型的藩王用瓷,且与东华门蜀王府遗址出土实物相印证,为探索明早期藩王用瓷的烧造制度和模式提供非常重要的资料。各地藩王墓葬出土的明早期青花梅瓶和大罐等,主要集中在第三中学工地、第一人民医院工地窑址烧造。明中后期出现王府订造铭文的标本,在市区十八桥、第五小学、观音阁等多处窑址均见发现,还有一些不见于传世实物和王府遗址王陵考古发现的藩王订造瓷款实物标本,丰富了我们对藩王用瓷面貌的认识。

瓷都行(4)
【青花缠枝牡丹纹双耳供瓶  明 弘治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

瓷都行(4)
【清花岁寒三友图辅首衔环供瓶  明 景泰  王心睿先生藏】

瓷都行(4)

结语 

          本次特展承蒙国内近三十多家文博机构的大力支持历经三载精心准备而成,汇集藩王瓷器展品、标本一共460件套,是国际上第一次规模空前的明代藩王瓷器大展,详尽地展示历年有关明代藩王瓷器重要考古发现,同时也把最新的蜀王、淮王等王府遗址考古发掘资料集中披露,尤为难得。

          本次特展首次全面揭示明代藩王用瓷制度和面貌,丰富的展品既能展现出藩王用瓷的整体脉络,也为学者深入研究提供众多显著的个案。我们寄望本次特展能够引起社会各界事多的重视,共回保护好明落遗址遗物,也期待未来在一系列明藩王陵、王府遗址考古当中有更多的重要发现,尤其能够出现一些明早期纪年瓷器,或署写王府具体订造信息的实物,提供内容丰富、纪年准确的学术资料,助推明藩用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同时,本次特展专门介绍藩王及其王府系统眷属、官吏,太监墓葬用瓷的礼制,展现各地王府及附属内部办事机构的日常使用瓷器面貌,包括王府上层与基层人员使用大众瓷器的多元化和高级订造器物的个性化。这些来源众多、时代各异的藩王瓷器共同构建出的人文脉络,反映了景德镇明代窑业发展历史,充分证明藩王用瓷供给模式由明前期(洪武-正德前后)朝廷配置、统一供给转向明后期(嘉靖一明末) 藩王可依需自行订造之演变。

          藩王瓷器是景德镇明代陶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通过本次特展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展示,可为将来修撰景德镇陶瓷史提供翔实的实物史料,因此举办本次特展,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价值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时代机遇下,我们积极甄选新课题,共同推进景德镇陶瓷学术研究,不断增强中华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繁荣发展景德镇文博事业而努力。

瓷都行(4)【青花大龙缸】年代明正统   规格:口径59.5厘米,腹径86厘米,底径69厘米,高75厘米

          其特征: 胎体厚重,瓷质细腻,釉水肥厚,修胎规整,青花色泽蓝中泛紫,浓郁艳丽,充分体现了苏麻离青的发色特征。口沿上的卷草纹流畅舒展,上肩下足皆绘有如意莲瓣纹,线条酣畅,层次分明。腹部的龙纹四脚腾起,张弛有节,形态威严,极具皇家之浩瀚气势。

          而云纹的画法用笔粗犷,线条优美,布局松紧有致,使得大缸在威严中散发出祥瑞之气。由于工艺的时代局限性,完整的传世明早期大龙缸极其罕见,由此可知这件经修复的大龙缸如凤毛麟角般珍贵。


明代历朝瓷器特点

【洪武时期】(公元1368---1398年)

          洪武二年,明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大量烧制气势宏伟、胎体厚重的大件瓷。其品种主要有青花、釉里红,此外还烧造红釉、霁蓝、低温黄釉、釉上矾红与五彩等。其中,青花瓷多半蓝中泛灰或偏黑,与深蓝浓艳的元青花形成极大反差 而釉里红瓷则在元代的基础上进步较快,呈色红艳,少见飞红现象。此时尚未出现官款。

【永乐时期】(公元1403---1424年)

          永乐年间,御器厂制瓷业空前发展,陶瓷品种日益增多,主要有青花、甜白、祭红、釉上彩等。其青花瓷使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呈色深翠凝重,构图疏朗秀美,因而永乐及宣德二朝被誉为我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 甜白瓷含铁含钛质极微,助熔剂甚少,釉面柔和温润 祭红瓷呈色鲜艳,质感泽厚 釉上彩瓷除矾红、绿彩、黄彩、褐彩等单色彩外,还有黄地绿彩、红地绿彩、绿地酱彩金彩以及“浇黄三彩”。

          永乐出现了“永乐年制”篆书款,开启了明、清两代官窑瓷器书写年款的先河。

【宣德时期】(公元1426---1435年)

          宣德皇帝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又酷爱艺术,自然对官窑生产尤为重视。考古资料显示,宣德与永乐的官窑制品大体相同,故有“永宣不分”之说。然而,宣德官窑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仅仿制宋、元以来的各地名窑,还创烧出斗彩、五彩及紫彩等陶瓷新品种。

          宣德年间,几乎所有官窑制品都书有年款,而且根据器型与纹饰布局,书写的部位也不一样

【隆庆时期】(公元1567---1672年)

          从传世品中看,隆庆官窑曾烧造青花、青花黄彩、青花红彩、青花五彩及黄釉等瓷器品种。器型有碗、盘、杯、提梁壶、银锭式盒、大缸、方形罐及瓜棱式罐等。图案有团龙、双龙戏珠、五龙、九龙、龙凤、开光花鸟和水禽等。其款识多见“大明隆庆年造”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 

【万历时期】(公元1573---1620年)

          万历官窑瓷器品种主要有青花和五彩两大类,其中,前期青花仍然使用回青,之后因回青告急,就开始使用了国产青料--浙青。锦地开光是万历青花瓷装饰的一大特色。

          五彩到万历时达到了高峰,改变了以往彩瓷构图疏朗的风格,以满、密为胜,同时用色浓艳,尤其突出红色,追求华丽的效果。 

【天启时期】(公元1621---1627年)

          从万历后期起一直到天启年间,御器厂生产处于衰落状态,现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的“大明天启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双圈款青花花蓝图盘即可证实当时官窑的存在。该盘制作规整,绘画精细,料色淡雅,具有明代官窑制品的艺术风格,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完全无争议的天启官窑瓷。 

【崇祯时期】(公元1628---1643年)

          崇祯年间,朝廷风雨飘摇,景德镇官窑基本上处于停产歇业状态。流传至今的崇祯官窑瓷器微乎其微,品种主要有五彩和三彩,其绘画精细,釉色较薄,黄、绿色调的浅、淡变化使色彩更显丰富。

瓷都行(4)
【青花八仙祝寿图盘】


明代民窑

明早期民窑(公元1368-1435年)

          明初为民窑的发展期,器型和纹饰都比较单调,洪武时仅见碗、盘、靶杯和罐。其中,盘沿袭了元代的折腰形式,纹饰以青花花卉为主,有缠枝花卉、简笔兰花和松竹梅。其次是云气纹、人物纹等。1980年江西省玉山县出土的白釉罐,刻有“洪武七年七月廿九日造”,是唯一一件洪武纪年瓷

          永、宣器型有梅瓶、盖罐、香炉、军持等品种,纹饰以缠枝花卉为主,宣德有不少绘画工整的写实花纹。另外,简笔梅纹、花鸟、鱼纹都生动而流畅。

瓷都行(4)【青花瑞果纹梅瓶  明 永乐】


瓷都行(4)
【青花开光双桃纹执壶  明 永乐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瓷都行(4)
【建筑构件  明 洪武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瓷都行(4)
【釉里红三果纹靶盏  明 宣德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瓷都行(4)
【红釉碗  明 宣德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

瓷都行(4)
【酱彩云凤纹碗  明 宣德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

瓷都行(4)
【洒蓝刻龙纹钵  明 宣德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

瓷都行(4)
【紫金釉碗  明 宣德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

瓷都行(4)
【红釉撇口碗  明 宣德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瓷都行(4)
【哥釉弦纹炉  明 宣德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瓷都行(4)
【红釉金钟碗(金钟)  明 宣德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

瓷都行(4)
【青花汀州竹鸡纹蟋蟀罐  明 宣德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瓷都行(4)
【青花龙纹鼓腹钵  明 宣德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

瓷都行(4)
【三彩松竹梅纹碗  明 宣德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明中期民窑(公元1436-1521年)

          明中期是民窑的活跃期。正统时民窑曾向朝廷进贡瓷器,其青花器型制作规整,绘画精细,装饰风格有官窑韵味,甚至出现了五爪龙的纹饰。成化、弘治、正德时民窑产量大幅增加,产品也更丰富。其产品除日用器皿外,还有各式瓶、罐、炉以及烛台、瓷砚、笔架、镇纸、净水碗等。纹饰多见婴戏、梵文、包袱纹、香草龙、翼龙、狮球纹、海马、松鼠葡萄、花草蛱蝶、满池娇等。

          除青花外,还烧造各种颜色釉和釉上彩瓷,见有霁蓝、酱釉、黄釉、绿釉、孔雀绿釉、珐华彩、素三彩和五彩。成、弘时还新增了露胎堆塑装饰。

          这时期,民窑也开始书写年款,并出现了“大明年造”款和仿前朝的年款,但更多的是“长命富贵”、“玉堂佳器”、“天下太平”和“福”、“寿”、“吉”等吉祥铭文。

 瓷都行(4)【青花人物纹香炉  明 弘治】

瓷都行(4)
【珐华彩童子观音瓷雕  明 正德(民窑中)】

瓷都行(4)
【青花岁寒三友纹碗  明 成化】

瓷都行(4)
【青花矾红海马纹三足香炉  明 弘治】

瓷都行(4)
【斗彩鸡缸杯(半成品) 明 成化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景德镇御器厂遗址出土

明晚期民窑(公元1522-1566年)

          晚明是民窑繁盛期。嘉靖时,民窑达到了一个高峰,在青花品类中,瓶的生产数量较多,样式变化更大; 再就是镇纸、笔插等文房用具有创新品种; 万历则以香炉、盖罐和执壶的器型最丰富,并在碗盘上大量使用“开光”形式的装饰。

          天启青花纹饰以简笔写意为主,崇祯青花以单线平涂为主,并创造了单笔点染的皴点法。人物故事题材运用最广泛,婴戏纹是崇祯常见纹样,瓶颈使用下垂的变形蕉叶图案装饰,是其时特有的风格,并一直延续到清初。

          天启五彩没有嘉、万艳丽,但构图清新,疏朗,一般用红色勾线,再在线内填红、绿、黄三彩。崇祯的五彩与三彩绘画精细,施色较薄,黄、绿色调的浅,淡变化,使色彩更显丰富。

          款识内容,既有仿宣德、成化官窑年款,也有书本朝年款,还有“大明年造’款,更多的是吉祥款,如长命富贵、玉堂佳器、天下太平、福、寿、吉等。

瓷都行(4)
【青花五彩仕女纹坛  明 嘉靖】

瓷都行(4)
【霁蓝堆螭龙瓶  明 嘉靖(民窑晚)】

瓷都行(4)
【青花五彩七格果盘  明 万历】

瓷都行(4)
【五彩麒麟纹坛  明 万历】

瓷都行(4)
【青花竹菊图瓶  明 万历】

瓷都行(4)
【蓝釉刻龙纹碗  明 嘉靖】

瓷都行(4)
【黄釉绿彩图案纹盘  明 嘉靖】

瓷都行(4)
【青花龙纹爵杯  明 嘉靖】

瓷都行(4)
【三彩鸭形香薰  明 成化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而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

          明代景德镇瓷器是非常辉煌的,尤其是青花瓷,可以算得上是明代瓷器的代表,烧制工艺达到了中国青花瓷发展的顶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瓷都行(2)
后一篇:瓷都行(5)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