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瓷都行(2)

(2022-04-13 08:41:08)
标签:

杂谈

          20211019日上午8:25,我们离开了建德市的唯庭酒店(建德新安江店),找了个加油站加满油,奔景德镇而去。在寿昌互通上了溧宁高速,再转杭长高速,再转德上高速,再转杭瑞高速,在景德镇东枢纽下高速,约12点到达景德镇如家商旅酒店(人民广场国贸陶瓷城店)。

          五行相生,神韻天成。水为源,昌江水蜿蜒而过,流经千年;土为根,高岭土细腻而白,天然泥料;木为精,群山间松树林立,上等燃料;火为魂,泥坯经熊熊窑火,方能成就;金为神,瓷作品神奇出窑,世人惊叹。木火土,中国文化精髓,蕴含着中国瓷器的大智慧。这便是景德镇的五行相生之道,天地融合之行。

          下午2:00我们来到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游览。天气预报景德镇这几天都下雨,运气好,没下雨,但天很阴。我们调整了行程,天不下雨游览露天景区,下雨就看室内的。

          古窑民俗博览区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昌江区枫树山蟠龙岗,占地83公顷,是集文化博览、陶瓷体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历代古窑展示区,陶瓷民俗展示区,水岸前街创意休憩区三大景区。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景德镇之名与瓷的联系源于宋景德年间,因所产精美影青瓷获皇帝激赏,以年号赐作镇名。元代朝廷在此设浮梁瓷局,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明朝设置御器厂,清朝改名为御窑厂。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生产全国最精美的瓷器。为制作高质量的皇家用瓷,景德镇的优质瓷土和生产青花瓷的最佳青料,一度被御窑厂垄断。明清五百多年时间里,御窑厂制作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精美陶瓷,从珍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的传世佳品来看,堪称精妙。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二十八把壶系列展】明帝国建立,制瓷工艺进入一个新领域:釉彩缤纷,重在以器形变换结合绘画艺术。这批壶是目前种类最丰富、型制最多样、釉色最绚烂的明初帝王御用壶类实物。也是明代制瓷技艺特色之确证。
          “世所罕见”是该壶展的璀璨亮点。壶的造型不仅源自各类花卉,更有象征吉祥寓意的桃、石榴、葫芦等型制;独具匠心中深蕴虔诚的礼佛情结的八宝壶;续写大唐、宋辽金、蒙元瑰丽传奇的凤头壶。色泽从素雅的甜白、青花跳跃到设色沉着的青金、紫金釉,更有名贵的红、富丽的黄、端庄的孔雀绿、活泼的三彩,演绎着一支优雅古朴的色谱乐曲。
          今日您能走近这批被历代帝王珍为拱璧的宝壶,慢慢赏玩其中种种细处,不可不谓机缘巧合。

瓷都行(2)

瓷都行(2)
【风火仙师庙】风火仙师庙里供奉的是风火仙师童宾。童宾是明万历年间景德镇的烧窑把桩师傅,在烧造御器大龙缸时悲壮献身,被后人奉为窑神。风火仙师庙的建筑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建筑分享堂及后寝两部分,面积为485平方米。享堂与后寝之间,两侧为走廊,上部架“船篷式”轩顶,中部为天井,下凿成深池,四周围以石制栏杆,含“取水”之意。后寝高于走廊和享堂三个踏步数,形成平台。后寝的次间,构成两间后正房,用于陈放祭祀用品,后寝明间,前为堂面,后为神主台,神主台进深一米,外置“三间三楼吊脚式”牌科门楼,作为神主台龛门。19891月该建筑被公布为景德镇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作坊是我国古代陶瓷手工业劳动生产场所,俗称坯房。发展到明代已分工很细,据史料记载制瓷工艺有“过手七十二”之称。此作坊,生产日用瓷为主,其中包括碗、盅、杯、碟等品种,胎质细腻,造型规整,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于世。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红店,是景德镇传统彩瓷业的画作和店铺,专门从事瓷器的釉上绘、烧成和销售。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镇有彩器,昔不大尚。自乾隆初,官民竞市,由是日渐著盛。俗呼红店,其自称曰炉户。”釉上彩多尚红色,故有“红店”之称。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统计,景德镇有红店1452户。

          红店工匠的工种有:乳颜料工,画样工,绘事工,配色工,填彩工,烧炉工等。釉上彩绘俗称“画红”,而烧成釉上彩瓷的炉称为“红炉”,红炉又分为明炉和暗炉。

          歩入古窑红店,我们可以了解景德镇釉上彩瓷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知识,感受传统彩瓷工的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鉴赏历代釉上彩瓷的艺术成就。

瓷都行(2)
【清乾隆  粉彩紫地古铜纹带托爵】高13.4厘米  盘口径11.6厘米  盘足径6厘米

瓷都行(2)【清乾隆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高33.1厘米  口径7.2厘米  足径11厘米

瓷都行(2)
【清乾隆  珊瑚红描金葫芦瓶】高22.5厘米  口径3厘米  足径8厘米

瓷都行(2)
【清乾隆  粉彩紫地轧道开光山水图碗】高5厘米  口径13.5厘米  足径5厘米

瓷都行(2)
【清乾隆  粉彩蓝地葫芦纹干支笔筒】高12.8厘米  口径10.7厘米  足径10.7厘米

瓷都行(2)
【清雍正  粉彩珊瑚红地牡丹纹贯耳瓶】高31.4厘米  口径7.1厘米  足径9.6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彩瓷、釉上彩、红绿彩、古彩、斗彩、珐琅彩、粉彩、新彩的介绍

宋元(公元960---1127年)元(公元1271---1368年)

【彩瓷】彩瓷也称“彩绘瓷”,是一种带彩绘图案装饰的瓷器。彩瓷品种很多,可归纳为釉下彩、釉上彩以及釉上釉下结合彩三种。

【釉上彩】釉上彩又称“炉彩”,是在传统低温颜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做法是先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料描绘图案纹饰,然后入炉,经600~900低温二次焙烧而成。釉上彩创烧于宋代,始称“宋红绿彩”。

【红绿彩】 红绿彩,景德镇元代开始烧制,以矾红勾描图线,黄、绿二色涂绘花叶,即“画红点绿()”的技法。红绿彩纹样的构图和绘画手法与元青花相似。 

明代(公元1368---1644)

古彩亦称“五彩”。明代景德镇在宋、元釉上彩的基础上创烧。在素白瓷上以红、绿、黄、紫、黑等彩描绘纹样,然后入红炉烧成,成为釉上五彩。宣德朝首开五彩瓷烧制的先河。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明代五彩瓷器生产的兴盛时期。最能体现清代五彩瓷器烧造水平的是康熙五彩。

【斗彩】一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取其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争奇斗艳之意。斗彩技法萌发于宣德年间,成熟于成化年间。斗彩是明代最脍炙人口的瓷器新品种,是专供皇帝赏玩之物。 

清代 (公元1644---1912) 

珐琅彩康熙朝创烧成功,在雍正朝取得巨大成就,其后一直延续,成为清代最著名的彩瓷品种。珐琅器最早为一种金属器,与瓷器相关的珐琅工艺即画珐琅。瓷胎画珐琅的创烧,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密切关系。

【粉彩】康熙晚期在烧造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工艺的影响,由景德镇制瓷工匠创制。彩烧温度比五彩低,色彩柔和淡雅,故又名“软彩”。雍正一朝,粉彩器鲜妍夺目,有空前绝后之美誉。乾隆、嘉庆、道光等朝皆大量烧造粉彩,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民国(公元1912---1949

【新彩】近代由国外传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釉上装饰。旧称洋彩,建国后改称新彩,生产中也习称新花。其手工绘画特点为:不采用古彩、粉彩的勾线填色法,而用笔蘸取色料在瓷面上直接作画,表现技法和风格与水彩画相近。采用的是人工生产的颜料,各种颜色可互相调配成多种中间色彩,色彩种类丰富,品种繁多,发色稳定,呈色光亮,烧成温度较宽,烤烧画面平滑。故为一般日用陶瓷普遍采用的釉上彩绘方法。现代陶瓷上广泛采用的釉上贴花、印花、喷花等可认为是新彩的发展。

          古井,景德镇“水土宜陶”。水,是制瓷业中一个必备的资源条件,瓷器的“泥筑火烧”,处处离不开水土。景德镇的昌江是瓷都的母亲河,同时,遍布景德镇作坊的水井对千年瓷都的发展也功不可没。

瓷都行(2)
      

          粉定作,宋时仿定窑,产品宛如敷上一层粉,故称粉定。此作坊生产陈设瓷为主,其中包括瓶、鼎、炉、洗、盂、壶等品种,并绘青花装饰。成熟的青花瓷始于元代,以钴为着色剂,手工描绘,罩以青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其产品幽静雅致,朴素大方,色白花青,永不落色,富有民族的传统风格。


瓷都行(2)

          大件作(大件屋),产品以大、奇而得名,故称大件。此作坊生产万件瓶,千件缸,大盘之类的陈设瓷。其产品制作难度的大,技术要求高。器型高大,有宏伟之气魄,体现了景德镇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高超制瓷技艺。

瓷都行(2)

          李希霍芬(Richthofen,  Ferdinand  von, 1833-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又译里希特霍芬。曾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柏林大学校长、波恩大学地质学教授、莱比锡大学地理学教授等。

          李希霍芬18689月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直至18725月,将近4年,对大清帝国18个省中的13个进行了地理、地质考察。1873年,李希霍芬回国,他撰写了5卷鸿篇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1877年出版。

          李希霍芬曾考察瓷都景德镇,调查了制瓷工艺,了解到出产高岭土的高岭村,于是他将这种特殊瓷土命名为“高岭(Kaolin)”,从此以后,全世界的这类瓷土都叫高岭土。

瓷都行(2)

          高岭土是一种非金属矿产,是一种以高岭石组成的制瓷粘土原料,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早在元代,景德镇瓷工就发明了运用高岭土和瓷石配制,烧制出质量更好的瓷器,实现了从低温软质瓷到高温硬质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艺变革。

          优质的高岭土被官府垄断,元代就有“御土窑”的记载,明清时将优质高岭土称为“官土”,由御窑厂独占。

瓷都行(2)
【窑柴堆】景德镇传统制瓷烧炼使用的燃料主要为马尾松柴。工人们将松木锯成八寸左右的木段,然后劈开成片状,使之成为窑柴。其中大片的成为“虎片柴”。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对窑柴的需求量非常大。瓷工们发明运用了一个储存窑柴的绝妙方法,就是将窑柴码成堆,上部形似屋顶,下部架空通风,既避免雨淋日晒,又防止薪柴自燃,同时节省了建库的费用。窑柴堆也成了镇窑瓷业的一大特色。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宋代龙窑】龙窑为我国传统陶瓷窑炉之一,窑炉依山势倾斜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龙窑结构简单,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其余燃烧室均在窑床的通道内,投柴口设在两侧窑墙上的拱脚处,对称排列。一般以茅草、树枝等为燃料。其优点是造价低、装烧量大,并可充分利用余热。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火焰抽力大,并可形成烧造青瓷、影青瓷的还原气氛。龙窑为景德镇宋代瓷业的兴盛作出了杰出贡献。景德镇湖田、瑶里、丽阳等多处发现有宋代龙窑遗址。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元代馒头窑】馒头窑为景德镇宋元明时期使用的典型瓷窑之一,以窑形近似馒头而得名。有的馒头窑窑床的平面呈马蹄形,故又称马蹄形窑。馒头窑属半倒焰式窑炉,火焰自火膛喷向窑顶,再倒向窑床,烟气从排烟口、竖烟道、经烟囱排出窑外。烧成温度可高达一千三百度,并可形成还原气氛。经景德镇窑工的不断探索,元明馒头窑的营造技艺和烧造技艺达到了我国传统瓷业此类窑炉的最高水平。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明代葫芦窑】葫芦窑为景德镇葫芦形柴烧瓷窑的简称,古人说其“窑形似卧地葫芦,前大后小”。葫芦窑为景德镇特有的瓷窑,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直到清初出现了蛋形窑(镇窑)后才逐渐停止使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景德镇的葫芦窑有专门的文字记载,并配有插图。明代葫芦窑兼备了宋元时期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烧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整个明代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和清代镇窑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明清御窑】清朝嘉庆年蓝浦《景德镇陶录》记:御窑厂为窑式六:日青窑、日龙缸窑、日风火窑、日色窑、日爁熿窑、日匣窑。

           “六式窑”以烧制品的不同而命名:青窑烧制小件青花瓷,龙缸窑烧制大龙缸,风火窑烧制多品种瓷器,色窑烧制高温颜色釉瓷,爁熿窑烧制中低温瓷,匣窑烧制匣钵。明清御厂的制瓷技艺达到了中国传统手工制瓷的最高水平,创造了影响世界的辉煌成就,其中“六式窑”为瓷制品的烧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杰出贡献。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位于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占地面积15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民俗专题博物馆。20095月,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入选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清园】“清园”有四栋不同类型的清代建筑。正中一栋是命名为“玉华堂”的祠堂。该祠堂由照壁、门厅、享堂、后寝组成,平面阔朗,空间高大,地面一色青石板,构架粗犷壮观,雕刻彩饰富丽堂皇。祠堂后是成为“大夫第”的清代进士住宅,旁边配有一书厅和住宅相通,厅前设石栏水池,两旁是格扇厢廊。门外有小花园,形成一处闲静幽雅的小天地。祠堂右侧是一栋沧溪民宅,为小康人家住宅。其后是窑柴行老板的庞大住宅,共有三进,整个建筑立势轩昂,用了考究。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瓷都行(2)

瓷都行(2)
【玉华堂】历史上为民间宗族祠堂,史称“通议大夫祠”,俗称“延村祠堂”,一九七九年作整体迁建,更名为“玉华堂”。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00年),占地面积721.99平方米,由门楼、门厅、享堂和后寝四大部分组成,采用半封闭建筑型式和“穿逗抬梁混合式”建筑结构型式,并在正立面配备了“四柱三间三楼”牌科门罩。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大夫第】历史上为清代浮梁县庄湾佑村人黄中理的传世故居。由于黄氏家庭的黄爵曾受封清代“奉直大夫”衔头,故而宅前配备“大夫第”牌匾的“单间单楼”牌科牌楼。该建筑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占地面积为706.8,由两栋全封闭式建筑体左右并列组合而成,左为住宅,右为书房。宅内分作门厅、前堂和后堂三个部分。书房依“回”字形布局,中部开凿了养鱼池,书房前另配有专门开辟的小花园。整体建筑充分显示了景德镇市历史上乡村官绅宅院的气势风范。住宅部分的前堂照壁上方,至今完好的保存着六幅宅院主人当年晋官升级的捷报,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门楣、门、窗格等上面都有雕刻,这些雕刻都非常精致,应该每幅雕刻都有故事的。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碑长廊】瓷碑长廊于199710月创建。长廊展示了45块高112厘米,宽57厘米的大型书法瓷板。瓷碑内容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景德镇的题词、题诗;二是书画名家书写的唐代以来文人墨客咏颂景德镇或景德镇瓷器的诗词。

瓷都行(2)
【瓷音水榭】景德镇瓷乐团于1985年成功地研制了以瓷盘为主要材料的新型民族打击乐器“瓷瓯”,先后获得国家发明银奖和文化部科技成果奖。这套瓷乐器采用优质瓷土按专业乐器技术要求精致制作,演奏起来清晰悦耳、美妙动听,是景德镇瓷乐器“声如磬”的集中体现,具有音质纯正优美,音域音量适中和音准校定后不受气温影响而较稳定等特点,属于世界首创。瓷乐团第一次在“99”昆明世博会上亮相,立即引起轰动。2000年,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钱其琛同志听完瓷乐后,欣然题词“奇瓷神韵”。近年来,瓷乐团先后赴日本、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瓷都行(2)

          我们在这古窑民俗博览区游览了2个多小时,对景德镇的制瓷史有了基本的概念,同时欣赏了工匠们的制瓷工艺流程和部分精美作品。对那些复制的古窑,开始以为只是大型的模型,摆摆样子的。后来了解到这些古窑都可以烧制瓷器的,有的正在烧制瓷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瓷都行(1)
后一篇:瓷都行(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