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行(2)

标签:
杂谈 |


【风火仙师庙】风火仙师庙里供奉的是风火仙师童宾。童宾是明万历年间景德镇的烧窑把桩师傅,在烧造御器大龙缸时悲壮献身,被后人奉为窑神。风火仙师庙的建筑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20年),建筑分享堂及后寝两部分,面积为485平方米。享堂与后寝之间,两侧为走廊,上部架“船篷式”轩顶,中部为天井,下凿成深池,四周围以石制栏杆,含“取水”之意。后寝高于走廊和享堂三个踏步数,形成平台。后寝的次间,构成两间后正房,用于陈放祭祀用品,后寝明间,前为堂面,后为神主台,神主台进深一米,外置“三间三楼吊脚式”牌科门楼,作为神主台龛门。1989年1月该建筑被公布为景德镇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彩瓷、釉上彩、红绿彩、古彩、斗彩、珐琅彩、粉彩、新彩的介绍
宋元(公元960年---1127年)元(公元1271年---1368年)
【彩瓷】彩瓷也称“彩绘瓷”,是一种带彩绘图案装饰的瓷器。彩瓷品种很多,可归纳为釉下彩、釉上彩以及釉上釉下结合彩三种。
【釉上彩】釉上彩又称“炉彩”,是在传统低温颜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做法是先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料描绘图案纹饰,然后入炉,经600~900低温二次焙烧而成。釉上彩创烧于宋代,始称“宋红绿彩”。
【红绿彩】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
【古彩】亦称“五彩”。明代景德镇在宋、元釉上彩的基础上创烧。在素白瓷上以红、绿、黄、紫、黑等彩描绘纹样,然后入红炉烧成,成为釉上五彩。宣德朝首开五彩瓷烧制的先河。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明代五彩瓷器生产的兴盛时期。最能体现清代五彩瓷器烧造水平的是康熙五彩。
【斗彩】一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取其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争奇斗艳之意。斗彩技法萌发于宣德年间,成熟于成化年间。斗彩是明代最脍炙人口的瓷器新品种,是专供皇帝赏玩之物。
清代 (公元1644年---1912年)
【珐琅彩】康熙朝创烧成功,在雍正朝取得巨大成就,其后一直延续,成为清代最著名的彩瓷品种。珐琅器最早为一种金属器,与瓷器相关的珐琅工艺即画珐琅。瓷胎画珐琅的创烧,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密切关系。
【粉彩】康熙晚期在烧造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工艺的影响,由景德镇制瓷工匠创制。彩烧温度比五彩低,色彩柔和淡雅,故又名“软彩”。雍正一朝,粉彩器鲜妍夺目,有空前绝后之美誉。乾隆、嘉庆、道光等朝皆大量烧造粉彩,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民国(公元1912年---1949年)






【宋代龙窑】龙窑为我国传统陶瓷窑炉之一,窑炉依山势倾斜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龙窑结构简单,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其余燃烧室均在窑床的通道内,投柴口设在两侧窑墙上的拱脚处,对称排列。一般以茅草、树枝等为燃料。其优点是造价低、装烧量大,并可充分利用余热。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火焰抽力大,并可形成烧造青瓷、影青瓷的还原气氛。龙窑为景德镇宋代瓷业的兴盛作出了杰出贡献。景德镇湖田、瑶里、丽阳等多处发现有宋代龙窑遗址。




【元代馒头窑】馒头窑为景德镇宋元明时期使用的典型瓷窑之一,以窑形近似馒头而得名。有的馒头窑窑床的平面呈马蹄形,故又称马蹄形窑。馒头窑属半倒焰式窑炉,火焰自火膛喷向窑顶,再倒向窑床,烟气从排烟口、竖烟道、经烟囱排出窑外。烧成温度可高达一千三百度,并可形成还原气氛。经景德镇窑工的不断探索,元明馒头窑的营造技艺和烧造技艺达到了我国传统瓷业此类窑炉的最高水平。



【明代葫芦窑】葫芦窑为景德镇葫芦形柴烧瓷窑的简称,古人说其“窑形似卧地葫芦,前大后小”。葫芦窑为景德镇特有的瓷窑,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直到清初出现了蛋形窑(镇窑)后才逐渐停止使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景德镇的葫芦窑有专门的文字记载,并配有插图。明代葫芦窑兼备了宋元时期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烧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整个明代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和清代镇窑的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明清御窑】清朝嘉庆年蓝浦《景德镇陶录》记:御窑厂为窑式六:日青窑、日龙缸窑、日风火窑、日色窑、日爁熿窑、日匣窑。















【清园】“清园”有四栋不同类型的清代建筑。正中一栋是命名为“玉华堂”的祠堂。该祠堂由照壁、门厅、享堂、后寝组成,平面阔朗,空间高大,地面一色青石板,构架粗犷壮观,雕刻彩饰富丽堂皇。祠堂后是成为“大夫第”的清代进士住宅,旁边配有一书厅和住宅相通,厅前设石栏水池,两旁是格扇厢廊。门外有小花园,形成一处闲静幽雅的小天地。祠堂右侧是一栋沧溪民宅,为小康人家住宅。其后是窑柴行老板的庞大住宅,共有三进,整个建筑立势轩昂,用了考究。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华堂】历史上为民间宗族祠堂,史称“通议大夫祠”,俗称“延村祠堂”,一九七九年作整体迁建,更名为“玉华堂”。该建筑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1800年),占地面积721.99平方米,由门楼、门厅、享堂和后寝四大部分组成,采用半封闭建筑型式和“穿逗抬梁混合式”建筑结构型式,并在正立面配备了“四柱三间三楼”牌科门罩。












【大夫第】历史上为清代浮梁县庄湾佑村人黄中理的传世故居。由于黄氏家庭的黄爵曾受封清代“奉直大夫”衔头,故而宅前配备“大夫第”牌匾的“单间单楼”牌科牌楼。该建筑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占地面积为706.8,由两栋全封闭式建筑体左右并列组合而成,左为住宅,右为书房。宅内分作门厅、前堂和后堂三个部分。书房依“回”字形布局,中部开凿了养鱼池,书房前另配有专门开辟的小花园。整体建筑充分显示了景德镇市历史上乡村官绅宅院的气势风范。住宅部分的前堂照壁上方,至今完好的保存着六幅宅院主人当年晋官升级的捷报,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瓷碑长廊】瓷碑长廊于1997年10月创建。长廊展示了45块高112厘米,宽57厘米的大型书法瓷板。瓷碑内容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景德镇的题词、题诗;二是书画名家书写的唐代以来文人墨客咏颂景德镇或景德镇瓷器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