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博物馆(二)
“昌南自昔号瓷都,中外驰名誉允孚。”
千百年来,景德镇以其悠久的制瓷历史、完备的瓷业体系、精湛的制瓷技艺、美轮美奂的陶瓷产品享誉世界。
景德镇因瓷而生,因瓷而名,由一个手工业制瓷小镇发展成为一座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世界仰望的瓷都,不仅为中华文化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乐章,也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水土宜陶 天赐景德
【制不(dun)模具】
景德镇传统陶瓷行业从大类上分有: 掘瓷土业、匣钵业、烧窑业(柴窑和槎窑)、成型业(圆、琢器两类)、彩瓷业(旧称红店)、看色业、包装业以及为瓷业服务的其他主要行业,到民国时期共有八业三十六行。新中国成立后陶瓷行业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大大小小的私营陶瓷企业和作坊合并组建成陶瓷工厂,生产和管理更加功能化、具体化。
【垫柱支烧壶
五代】
【支钉叠烧碗
五代】
景德镇典型陶瓷窑炉
景德镇陶瓷窑炉经历了千余年的演变过程,从唐宋龙窑到元明葫芦窑,从元明马蹄窑到清代蛋形窑,从清代蛋形窑到新中国煤烧圆窑,一次又一次的窑炉形制变革,一次又一次的烧成技术进步,促进了景德镇历代陶瓷业蓬勃发展。
【龙窑】始见于商代,盛行于唐宋时期。2013年在景德镇乐平接渡镇南窑村发现了一座唐中晚期龙窑,窑长78.8米,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唐代最长的一座龙窑。
龙窑多依山坡而建,因如一条火龙自上向下而得名。其前端低,为窑头和火膛之地,后端高,为窑尾。窑的两侧各开一排或一对投柴孔。龙窑的优点是体积大,装载量多,但由于龙窑身长体大,窑室温度和气氛不易控制,所以至宋元时期,龙窑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演变成“分室龙窑”。
【马蹄窑】是馒头窑中的一种,由直焰式圆窑发展而来,属半倒焰式窑炉。烧窑时,窑火从火膛喷向窑顶,再倒向窑床,烟气从排烟口和竖烟道经烟囱排出窑外,这样就延长了火焰在窑内流动的路线和时间,既可以充分利用热能,又便于控制窑室内的温度和气氛,烧成温度高达1300,并能形成还原气氛。

【葫芦窑】首创于元代景德镇,盛行于明代,是一种由龙窑演变而来的窑炉形制,因状如卧地葫芦而得名。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中配有葫芦窑的插图。该窑中部内折,分前后两个窑室,前室高后室低,且前宽后窄,前短后长,窑顶设十二个圆眼(即“天窗”),为观火孔。排烟孔在后壁,并有独立的烟囱,火焰从下攻上,火力从上透下。它克服了龙窑过长、不易控制温度和气氛的缺点,故在民窑中被广泛使用。
【蛋形窑】属平焰式窑,因其形状似半个鸭蛋卧地,故名。又因其烧窑的燃料为松柴,而称“柴窑”,还因其首创于景德镇,又称“镇窑”。它是明代后期由葫芦窑演变而来的,一直到民国都是景德镇烧制瓷器的主要窑炉形式
蛋形窑由窑屋和窑炉两大部分组成,窑炉建在窑尾的正中间,主要由窑弄,窑床、窑蓬、烟囱和窑位五部分组成。而窑屋用弯曲、粗大的杂木做柱,楼枋很密,每隔4-5米就一根,窑屋除中央建造窑炉外,其余的就见铺房、客房、阁楼以及楼下堆放匣钵的“落”。
蛋形窑在构造、砌筑技术等方面,都具有许多独特和巧妙之处,对景德镇陶瓷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煤烧圆窑】俗称“包子窑”,属间歇式倒焰窑炉。其烧成方法为:先将煤铲至燃烧室的炉栅上,空气从炉栅下进入,经过煤层和煤发生化学反应,在燃烧室内燃烧。火焰从挡风墙及喷火口进入窑顶,再从窑顶经过窑内制品倒流至窑底,烟尘从吸火孔、支烟道、主烟道及烟囱排出。其优点有室内温度上下分布均匀,生产灵活性好,而且建造成本低,耗材省,投资少。
煤烧圆窑经过六十多年的试制,至1965年,景德镇已成功建造煤烧圆窑131座,基本上实现了以煤代柴烧瓷,这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史上的一次划时代技术革新,一次历史性的进步!
陶器的起源
在上古年代,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增加了勇气。人类在长期使用火炙烤食物的同时,发现了泥土经过火的烧烤会粘结变硬。偶然的发现变成有意的追求,启发了先民使用粘土成型,再经过烧烤,制成盛放食物的容器--陶器诞生了。两万年前,距景德镇七十公里的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残片,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陶片。从此,作为人类文明指数的陶器在赣鄱流域不断复制。
【越窑青釉楼台人物罐盖 西晋】
【青釉六耳盘口壶
南朝】
【洪州窑青釉双耳盘口壶 南朝】
【河南巩县窑三彩双峰骆驼 唐代】
【河南巩县窑青釉双耳瓶 唐代】
【青釉褐彩魁
唐代】
景德镇地区的五代制陶工艺成就
1、五代白瓷的出现
五代,景德镇在大量烧造青釉瓷的同时,还在我国江南地区率先烧制出胎白质坚的白釉瓷。白瓷产地主要分布在南河及小南河流域,产品有碗、盘、碟等生活器皿。经测试,其烧成温度为1150-1200,孔隙度为
0.8%,胎体白度达
70%以上,已达到现代瓷器的质量标准,是我国同期瓷器中质地最好的产品。它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青瓷在江南的垄断局面,另一方面为青白瓷的创烧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
2、景德镇青白瓷的创烧
在景德镇湖田等地五代遗址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瓷器品种,其胎质洁白,釉色青白相间,晶莹如玉,玻璃质感极强,已具备了两宋时期青白瓷的特征和风格,是真正意义上的青白瓷。景德镇是中国青白瓷的主要创烧地。
3、支钉叠烧法
装烧时,先以垫柱为底,再在碗类足壁上粘贴12-13颗支钉,将粘有支钉的碗坯平放在垫柱上,然后再一件碗坯隔一层支钉地从下向上重叠成一柱后入窑焙烧。
【安徽青釉瓜棱花口碗 五代】
【安徽青釉碗
五代】
【青白釉执壶
五代】捐赠者:曹建文
【安徽青釉瓜棱执壶 五代】
晶莹如玉引领天下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宋代,我国名窑林立,名瓷辈出,各自烧造具有特色的产品,如南方景德镇晶莹如玉的青白瓷和龙泉窑深绿似海的青釉瓷、北方定窑类银似雪的白釉瓷、耀州窑装饰瑰丽的印花青瓷、钧窑灿若晚霞的色釉瓷以及磁州窑黑地白花瓷。这六大名窑技术精湛,影响深远,构成了宋代六大窑系,其中,景德镇以其精湛的青白瓷生产工艺而异军突起,引领天下,成为了中国宋代青白瓷窑系中最杰出的代表。
【青白釉托盏
北宋】

晶莹剔透的宋代景德镇青白瓷
青白瓷,又称“影青瓷”,创烧于五代,是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瓷器品种之一。其釉色青中泛白,白中显青,介于青、白两色之间,釉面莹润,如冰似玉。全国各地青白瓷以景德镇湖田窑制品最为精美。
景德镇湖田窑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南河边的湖田村境内,是我国宋代最杰出的的青白瓷窑场。它创烧于五代,鼎盛于宋代,终烧于明代,以烧制青白瓷而著称于世。其青白釉瓷器色泽如玉,装饰瑰丽,以质纯工巧而冠绝群窑,成为我国宋代青白瓷的巅峰之作。1982
年,湖田窑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白釉瓜棱形瓶 北宋】
【青白釉四系盘口罐 北宋】
精湛的装饰技法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上灵活多变地采用了刻、划、印、褐彩等装饰手法,打破了唐、五代之前以素面陶瓷为主的瓷业格局,凸显了陶瓷制品的艺术性。
刻花
刻花是用竹制或铁制的刀具在泥胎上斜式刻出线条或者花纹,使图案呈内深外浅的斜坡状,这就是景德镇独创的“半刀泥法”。烧成后,深处釉厚,浅处釉薄。刻花多用于刻出图案的轮廓线,使图案凸起,达到了浅浮雕般的艺术效果。
印花
印花是指用刻有装饰纹样的模范,在泥胎上拍印出花纹,或用刻有纹样的模范印坯,直接在泥胎上留下花纹。这两种技法都称为印花。烧成后,印花图案凸起,富有立体感。
【青白釉花瓣形盘 北宋】

变革中的装烧工艺
【宋代仰烧法】
北宋早期,景德镇大量使用匣钵来装烧瓷器。其工艺流程为:
先将垫饼放入匣钵内,再把碗坯的圈足套装在垫饼上,然后把装有碗坯的匣钵逐件堆叠成柱状体在窑内焙烧。相对唐、五代支钉叠烧法,它一方面避免了烟尘对坯体的直接污染,确保了制品的外观质量,另一方面通过重叠装烧的方法增加了窑室的装烧量,降低了成本。它是景德镇陶瓷工艺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一次历史性的进步!
【宋中期多级垫钵覆烧法】
至北宋晚期,景德镇当地优质的上层瓷石被采掘殆尽,出现了严重的原料危机。而中,下层瓷石因耐火性弱,烧出来的瓷器容易变形,故采用多级垫钵覆烧法,即把碗坯覆转过来装在多级垫钵内焙烧。此法控制了器物的变形,但是烧出来的瓷器大小不一,不能满足商家对同一规格产品的订货所需。
【宋后期支圈组合式覆烧法】
针对多级垫钵覆烧的缺陷,景德镇在南宋中晚期进行了工艺改革,即把碗坯倒扣在组合式支圈上,组成一个上下直径相同的圆柱体,再用耐火泥涂抹圆柱体外壁,以此来链接支圈,封闭空隙、最后叠压装窑这种覆烧法虽然产量大增,变形甚少,而且制品大小一致,但仍然存在芒口的缺陷。
【青白釉折肩钵 北宋】
【青白釉盖碗 北宋】

宋代景德镇瓷器专著--《陶记》
《陶记》,作者为蒋祈,著作于南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之间,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论著。文中主要记载了南宋景德镇瓷器的制造工艺、市场、赋税以及并存竞争的瓷窑和有关的制度。它对研究中国陶瓷史,尤其对研究景德镇宋代制瓷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青白釉刻花琮式瓶 南宋】
【瓷俑 南宋】
锐意创新
独领风骚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
元代,全国各地窑场逐步走向衰落,而景德镇制瓷业却突飞猛进,统领天下。浮梁瓷局的设置,为景德镇官窑机构的先河;“二元配方法”的发明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是景德镇陶瓷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青花、釉里红、霁蓝及红绿彩的成功烧制,开创了世界彩瓷时代的新纪元。元代的制瓷成就,为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的鼎盛以及瓷都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
【卵白釉童子观音瓷雕
元代】
元代浮梁瓷局的设置
浮梁瓷局,元代设立,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官窑生产管理机构。它隶属于将作院,以提领为督陶官,泰定以后改由江南两路总管监陶元代所有的御用瓷器和官府用瓷均通过浮梁瓷局以“官监民烧”的方式在民窑中生产。
【青白釉十二生肖魂瓶
元代】
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
1、“二元配方法”的发明
元代,景德镇在瑶里麻仓山发现了一种新的优质制瓷原料--高岭土,并有意识地将高岭土与本地瓷石混合使用,发明了“二元配方”制胎法。此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制品变形,开创了烧造大件瓷器的新时代。“二元配方法”的发明,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是世界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2、涩圈叠烧法
元代,景德镇开始采用涩圈叠烧法来装烧低档产品。其工艺过程是:
先把碗坯内心的釉面旋削出一道露胎的涩圈,再把上一个底足不挂釉的碗坯放在下一个碗坯的涩圈上,依次重叠十个左右再装入桶匣中重叠装烧。其优点为:
一、采用桶匣重叠装烧,可以充分利用窑内的竖向空间来提高装烧密度; 二、碗心涩圈比覆烧所造成芒口更为适用。
【白釉蒜头瓶 元代】
【祭蓝釉蒜头瓶
元代】
元代瓷器上的多民族文化
元王朝地跨亚欧,疆域辽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这在景德镇陶瓷上也得到充分体现。
景德镇陶工从波斯引进优质的钴蓝料来烧造青花瓷,又将为穆斯林饮食习惯而生产的青花大盘、大碗销往伊斯兰世界
从卵白釉的“太禧”盘可以看到蒙古贵族“以白为吉”“祭器尚纯”的习俗。
元青花与卵白釉瓷器的纹饰,经常在变形莲瓣中加上珊瑚、火球、螺、角、盖等纹样,这些被人们称为杂宝的纹饰和金刚宝杵纹都来自西藏佛教密宗的“法器”。
元青花上有唐、宋以来极为常见的“莲池鸳鸯”纹,也有汉族文人标榜清高的“岁寒三友”--松竹梅纹。这些现象正是汉文化、西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景德镇瓷器上交汇融合的实证。
【青白釉堆塑人物魂瓶
元代】
元代景德镇瓷器新品种
元代,景德镇在烧造青白瓷、黑釉瓷的同时,又创烧出卵白釉、青花、釉里红、霁蓝以及红绿彩等瓷器新品种,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陶瓷装饰艺术的内涵。
卵白釉瓷
卵白釉瓷,创烧于元代,胎体厚重,釉面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其器型主要有高足杯、折腰碗、小足浅盘、大盘等,尤以高足杯居多。
装饰上多采用印花,常见有云龙纹、花卉纹。在卵白釉瓷中,有一种内壁印有“枢府”二字的器物,系元朝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官府用瓷,故又称枢府瓷。
【卵白釉双耳罐
元代】
【卵白釉觚
元代】
青花瓷
青花瓷是一种先在坯胎上用钴料绘画,再施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纹饰呈蓝色的釉下彩绘瓷器。以钴作为着色剂的青花瓷,虽出现于唐代,但学界认为景德镇元青花瓷最精美,是最早的成熟青花瓷。
【青花连座蒜头瓶
元代】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元代】
釉里红瓷
釉里红瓷与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基本相同,同属于釉下彩,所不同的是青花瓷以氧化钴为着色剂,而釉里红瓷则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由于其烧成工艺难度极大,景德镇元代釉里红瓷常见发黑、发灰及飞红等现象,红艳者较少。
【釉里红花会纹盘
元代】
“瓷业高峰是此都”这一陈列,从陶器的起源一直介绍到当代,我也按这次序展现给大家。其中明朝前面有“王者之器---明代藩王用瓷特展”专题,就不在重复了。重点看瓷器,城市发展就略去,以后大家自己去感受就可以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