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翰林理论:《浅论白描语言的诗性》
(2022-03-27 17:05:59)
标签:
转载 |
浅论白描语言的诗性
麦豆
我一直主张白描语言为最佳诗性语言是有原因的,现将我想到的依据与大家分享:这个原因来自于“是”。
“是”是确定,是意义和价值,是人试图追求永恒而给自己的一个确认。我们的生活莫不是“是”的现象和形式:家庭,工作,孩子,身份等等。人对“是”的追求是一种天性,主要是人的有限性决定的,人会很快死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其实都是“不是”,因为他的一生太过短暂,所以每个人都想自己是“是”。
这个“是”在自然领域便是知识,是经验知识,人类需要一个“是”,从而来认识他的“不变的世界”,但我们知道,世界“一切在变”。但是,从具体一个人的短暂一生来看,某些自然知识确实是“是”,因为他的一辈子太短了,短到“正确的知识”来不及“错误”,他就死了。这也是为什么自然科学总是一代人又一代人不断“进步”,“真理”永无止尽的原因。
但这个经验知识在成为普遍性知识之前,还只能称为一个人的“偶然发现”,还不具有普世性。基于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经验是对的,是“是”。所以,人类会争吵,会战争。争吵和战争的结果就是对某一经验达成一致意见,使之成为“客观的知识”,成为“是”。为了避免所有的“客观知识”都需要经过争吵与战争,我们发现了“艺术”,艺术可以把“主观的经验性”转化为“客观知识”,即对“美”的欣赏可以让人获得一种“同为人”的更高的“普遍认同”。
所以,艺术对人类来说是重要的。但它也只是一种幻觉(但此幻觉由于建立对时间与空间的直接感知上,所以接近于永恒,所以最接近“真实”),不是绝对的“知识”,也只是人对“是”的一个追求。这种“是”,是最大程度的“主观是”,所以艺术特别吸引人,它对“人的价值”给予了最大认同。
艺术是什么?就是将一个人自己的经验像人类的共有经验(知识)寻求认同那样寻求最大可能的认同(寻求一个“是”),在此过程中,拥有经验性的人(作者)和接受(感受)到此经验性的人(受众)都能获得一种愉悦(美的感受)。但是,别忘了,即使是自然知识也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是“是”,更无论说一个人的偶然性感受了,所以,艺术渴求真实与客观,唯有真实与客观,才可能延长作品的寿命,使之被更广泛的认同。如何将“一个人自己的经验”最大程度地客观化?也即这种“一个人自己的经验”的可信度有多少呢?这就涉及到捕捉它的方式,只能是想象力和直观。
所以,当我谈论诗歌艺术时,我更注重语言的白描。我重视这种未经判断的语言,因为它最大程度地吻合了客观事物,吻合了“人的客观世界”。我注重一个偶然的经验性,正是这种没有野心的野心的开端状态,最终才可能被读者引入自我的经验的轨道,从而产生像知识那样的理论与判断。当然,这是作者在最初写作时并未意识到的,是后来者,是人对“是”的追求使得“偶然性”最终成为一种“必然”。从而代替了争吵与战争的使命,而避免了伤亡。
而当下,我看到的情况显然要“走得更远”,即走在了想象力与知性直观的前面(后面),走到了判断这一步,甚至有的诗歌已经与知识联成了一片,这不是诗歌。道德或知识,是艺术的结束而不是开始。诗歌不是“真理”而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