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资金成本“隆起”:成因与化解(四)

(2014-12-31 18:39:09)
标签:

股票

财经

金融

时评

四、化解之道

 

      化解实体经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产业空心化、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刚性兑付及与监管层之间的博弈问题,根源在于规范中国式影子银行,解决资金成本隆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引入“行为监管”理念,加强不同金融监管部门间的协作。行为监管不同于审慎监管,审慎监管的目标是对有可能危害金融安全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和处罚,而行为监管则着眼于保护购买或投资金融产品的消费者,保持市场的公正和透明,维持金融消费者信心。要解决好当前中国式影子银行问题,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引入“行为监管”的理念,保护好金融消费者与投资人,提高市场风险定价效率和功能,合理分散风险;同时,鉴于当前的影子银行问题涉及到银、证、保等多个市场领域,应做好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跨部门监管协调问题。2013年8月成立的由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外汇管理局参加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就可以充分发挥这样的协调机制作用,最近新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也正是由这五个部委联合发出。

 

      二是推动实现非标资产的标准化。通过发行标准化债券,逐步替代现有的“非标”融资需求,进一步创新债券发行和交易机制,丰富债券融资品种和投资者类型;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解决存量非标退出和盘活银行资金存量的需求,强化资产证券化立法和监管协调,提高发行和交易效率,从而化解解决非标资产的核心矛盾。

 

      三是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逐步消除“隐性担保”。2014年国务院工作会议已经提出逐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开辟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等规范筹集资金渠道,这对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政企分开”、破除政府“隐性担保”有积极意义,也有社会示范效应。从市场层面来看,有序破除金融产品“刚性兑付”的逻辑,有助于投资者通过不同利率来区分存款和各类资管产品的区别,降低整体社会融资成本中枢,矫正金融资产配置扭曲效应,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是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淡化监管对金融产品价格、风险和贷款业务的直接干预,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发挥自身的风险定价功能,一旦有了市场化的存款利率定价,大量的理财产品就可能转化为存款。同时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机制,这是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前提。

 

      五是加快债券市场发展,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产品“弃非标、入债市”。实际上从去年银监会发布的8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到去年底国办发出的107号文《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再到今年银监办发99号文《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及至五部委出台127号文,一直有个一以贯之的宗旨,就是要将原本通过影子银行对接非标资产的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逐步规范引入标准化的债券市场。

 

      六是利用好房地产调整和融资平台阳光化融资的市场和政策机遇。过去几年来由于房地产业持续高烧不退,加上地方政府缺少资金来源只能靠地方平台融资进行基础建设投资,导致对接房地产业与地方融资平台的各类非标影子银行业务大行其道,政府持续调整多年无果,反而使得两大产业出现了“越调整、越火爆”的逆向生长态势。如今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房地产业出现回潮开始步入下行通道,留出了进行相应非标资产调整的时间窗口;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可逐步发行地方政府乃至市政债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对于置换地方融资平台的非标资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此外,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去以来可能形成的不良债务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利用包括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在内的各类金融资产交易平台进行市场化转让处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