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熊焰
熊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36
  • 关注人气:7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好与最坏的时期——并购欧美实体企业的思考之九(1)

(2009-05-15 10:24:13)
标签:

并购欧美企业

选点

金融危机

文化认同

财经

杂谈

分类: 中国流

“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这是英国文豪狄更斯在《双城记》篇首的的一段文字,向来脍炙人口。用这段话来形容平安集团此刻的心情,是再恰当不过了。这家中国的保险业巨头,在金融风暴刚刚刮起不久就扬帆出海,并购了自己心仪已久的欧洲富通集团部分股权,但不想折戟沉沙,自己也被淹没在风暴带起的巨浪之中……

 

这是最好的时期。2007年11月,平安集团先后斥资238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荷兰-比利时富通集团的4.99%股权,成为富通集团单一最大股东。富通集团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2007年4月曾创出每股29.58欧元的新高,在金融危机中因受次级债问题拖累,股价开始连续下跌,平安以19欧元/股的均价进行了并购。

 

这也是最坏的时期。平安收购股权后不久,富通集团彻底陷入危机泥潭,股价下跌到不足1欧元,平安遭受严重损失,股值缩水逾95%。

 

这是智慧的时代。富通集团作为欧洲领先的金融机构之一,原来是中国平安学习的榜样,这家公司以银行和保险业务为主,在业内被称为“银保双头鹰”,而富通旗下的投资管理公司也拥有2450亿欧元的管理资产。平安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仍以保险为主,银行业务虽然有利润贡献,但占整体利润的比重有限,资产管理对平安来说更是全新的开始。因此平安投资富通之举,原计划既可获得投资收益,也能够获得技术,从而加速平安与国际保险业的接轨进程,逐步成为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

 

也是愚蠢的时代。富通集团在危机的深刻打击下轰然倒塌。2008年10月3日,荷兰政府斥资168亿欧元收购原荷兰银行在内的原富通全部在荷业务,10月5日,比利时政府也与巴黎银行达成一项股权互换协议,使得富通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业务也被完全剥离。这种情况下,平安不得不宣布157亿元亏损计提,这就意味着,富通集团被荷兰与比利时政府“掏空了肚子“,变成了一只没有价值的“双头鹰”,平安集团并购富通的所有美丽愿景全部落空。

 

这是信任的年代。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在投资富通后说,与富通集团的合作是一次非常难得、稳健的投资机会,此次交易对中国保险行业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也是怀疑的年代。随着富通集团业务被政府收购,平安与富通相互提防,关系彻底交恶。

 

这是光明的季节。在入股富通集团之后,平安计划大力拓展资产管理市场,为此与富通达成了以20亿欧元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协议,还计划与富通共同拓展国际市场,平安集团认为“这将帮助平安推动保险资金运用的创新,资产管理市场在全球特别是中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项业务将迅速成为中国平安新的利润增长点。”

 

也是黑暗的季节。富通集团垮塌后,中国平安被迫放弃了成立合资资产管理公司的初衷,双方希望拓展国际市场的计划也永无可能。

 

这是希望的春天。中国平安最终不甘于听任富通集团对外出售资产,终于打破沉默,以最大单一股东身份联合一半股东在富通集团的股东大会上投出了反对票,终止了出售富通资产的进程。被否决的议案包括荷兰政府购买富通在本国的资产、比利时政府收购富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购买富通集团比利时银行75%的股权及其在比利时保险业务的10%的三笔交易。如果上述一系列出售富通银行的业务得以通过,富通将走向解体。而否决了议案,就意味着平安集团争取到了等到市场回暖后投资翻本的机会。

 

也是失望的冬天。国际金融市场何时能走出阴霾,富通集团究竟能否扛到那一天,现在都是未知数。对平安集团而言,虽然知道冬天一定会过去,但自己能不能等到春天来临的时候,一切都是未知。

 

平安集团收购富通的结局,用《双城记》篇首的末尾一句话说就是:“原本以为自己走向天堂,未想却奔向了另一个方向”。

 

海外并购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所向披靡,用不好也会伤到自己。一场成功的并购需要有两个基本的条件:正确的目标和恰当的时机。而平安集团的问题就在于尽管它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却选错了对象,也没有把握好时机。

 

金融危机确实是给中国“远征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海机会,平安集团能够借这一机会主动出击,思路是正确的,但它却没有意识到自己选择了一个错误的并购目标——欧美的金融类企业都是金融风暴的重灾区,这个时候出海,选择的目标一定是身体健康、“被拖下水”的实体类企业;而不是病入膏肓、“身上绑着巨石”的金融类企业。而平安所投资的富通集团,就恰恰是一个受次级债问题困扰,身上绑着千斤巨石要沉入海底的金融企业。此外,平安的并购时机也未掌握好,它是在富通正要“下沉”的时候去和富通牵了手,于是就被一块带进了“海底”。

 

正是由此,这笔看上去不错的海外投资,就变成了一个梦魇般的陷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