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产业转移推动灾后重建

(2008-10-31 16:58:56)
标签:

灾后重建

产业转移

杂谈

分类: 产权·讲演

  以产业转移推动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暨产业转移促进中心

 

10月28日,在成都市灾后重建投资说明会上,北京产权交易所与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签订了“成都市投资促进战略合作项目协议”。签约受到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与亲自出席仪式并致辞。

 

这是北交所在全国率先成立“灾后重建暨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后,与地震受灾地区签订的首份合作协议。它标志着北交所几个月来紧锣密鼓认真筹划建立的、旨在推动灾区灾后重建与产业转移的公益服务平台开始运转。

 

5.12汶川大地震,举国震惊。当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开始灾区重建工作的时候,北交所也在思考和探索:我们能为灾区做些什么?如何能尽一份自己应尽之力!

 

考虑到灾区目前百废待兴,全国的支援虽然很多,但这种帮扶多有赖于政府的“有形之手”的推动,政府直接介入市场虽然具有审批速度快、项目上马迅速等优点、但在项目与资本的对接、技术引进与地方产业的匹配等方面却存在内在不足。灾区的当务之急,是需要有一个能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引领的市场化投融资服务平台。

 

而北交所恰好具备这个优势。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北交所已具备了广泛的信息传送渠道和广大的投资人资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市场化平台,此时北交所完全可以发挥出自身这些优势,为灾区组建一个灾后重建投融资服务平台。于是我们开始从各部门抽调人马,迅速搭建平台,并在受灾地区指派专人,与政府各主管单位及社会相关机构进行联络。

 

在服务平台搭建过程中,随着与灾区沟通交往的增多,我们逐渐了解到:受灾地区多为西部省份,而我国西部地区目前面临一个借东部地区“腾笼换鸟”之机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时刻。许多西部受灾省市都明确表示出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愿望。

 

藉此,北交所提升了原来的工作思路,将灾区的灾后重建服务工作与促进灾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合在一起,共同加以推进,并将平台最后定名为“灾后重建暨产业转移促进中心”。

 

中心定位于非营利的公益性服务平台,宗旨就是要促进灾区产业项目与外界市场资金相对接,通过北交所的助力,协助灾区推进产业转移承接工作。

 

以产业转移推动灾后重建

 

以产业转移带动灾后重建

 

中国的产业转移,同历史上几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一样,都具有从技术先进地区向技术后进地区、从高劳动力成本地区向低劳动力成本地区、从比较优势低地区向比较优势高地区转移的特点。目前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日趋紧张,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商务成本逐渐提高,这些因素的积聚不断挤压着东部地区既有产业的发展空间,抬高着地区产业升级的“势能”,最终使“产业转移浪潮”涌动和爆发成为必然。

 

“产业转移浪潮”给西部地区发展带来了机遇。相对于东部地区高昂的综合运营成本而言,西部地区还是一片“成本洼地”,由东部兴起的产业转移浪潮,势必会向西流动。但承接产业转移是需要条件的。产业如同树木,每种产业都有自己适合的生存和生长环境,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社会、交通、人力等资源的要求和制约,只能在特定的区域里扎根、生长、成材。东部地区可转出的产业资源是有限的,具备条件的西部区域不一定能吸引到产业来落户。

 

不同地区既有自己特定的优势,也有自己的“短板”和不足。对西部地区而言,吸引产业转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扬“长”避“短”,这样才会有相应的企业来落户。

 

拿此次与北交所签约的成都来说:成都具有基础设施完备、人才资源丰厚、产业发展配套、政府服务高效等优势特点,且作为受灾地区之一,成都对外界企业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同时可享受到国家赋予灾区的扶持政策,这就容易获得国内外产业龙头的青睐。但成都也有自己的“短板”,比如投资环境“优势品牌”不突出,金融环境与国内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内外风险投资、产业资本对成都的关注度还不高等等。

 

因而成都要承接产业转移,进而带动灾后重建工作,就需要取“长”补“短”,充分利用“灾后重建暨产业转移促进中心”这样的市场化平台,补足“短板”并向外界展示出自身优势,这样才有把握获得“产业落地权”。

 

正是根据成都这些“长”、“短”不同的特点,“促进中心”设定了相应的工作重点对目标加以培育与引导,使其能够适应产业转移所需的条件要求:

 

首先,帮助成都地区树立投资环境优势品牌,用品牌引领产业转移。确立了成都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品牌”形象,就等于投资者认同了成都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其次,协力该地区补足“短板”,打造承接载体。成都的“短板”与它的长处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将这些“短板”补足,成都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载体,进而承接上游转移下来的产业。

 

第三,促进成都地区引入龙头企业,并组织上下游企业,吸引配套服务企业。一种产业要在市场中获得良性发展,往往需要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都能平衡发展,因而需要对产业链条进行梳理,从而对企业予以更好支持。需要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实现投资多元化。

 

此外,“促进中心”将充分发挥利用北交所优势,促进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包括但不限于:利用北交所多年来积累的中央企业资源,将灾区经济发展重大项目和承接产业转移规划信息在央企会员中广为发布,撮合中央企业的产业转移和灾区的对接;充分利用北交所信息披露优势,协助灾区政府营造出各方比较优势,以品牌推广的方式宣传灾区的综合竞争力;多渠道融资手段并举,组织国内外各类金融投资机构组成资金池,优选一批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组建项目池,通过各类中介机构的专业服务,最终为产业承接地政府和企业提供多种渠道的融资服务;协调和综合运用北交所现有业务模块,为灾区各类企业进行的投融资服务,更好的构建市场化平台;加大国际合作,结合国际组织的投资与技术促进网络,促进科学化,规模化地利用外资;启动重点工程,以点带面推动成都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快速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