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情感 |
分类: 杂谈·随笔 |
以前住在中关村时,家在七楼,楼中没有电梯,每日无论回家或是出门,都少不了爬楼。寒来暑往,一晃就是六七个年头,虽天天如此,倒也并不觉辛苦。
一次与一医生朋友探讨健康话题,我问朋友:如何让心脏保持健康?朋友言:“只要天天爬楼,我保证你心脏不会出毛病”。至此,我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爬楼运动从“自发”走向了“自觉”。
两年前北交所办公地点搬迁,我家也搬到了西城,还是住在七楼,但与以前不同,这次楼内有电梯。
起初我准备放着电梯不用,每天继续爬楼,学习老子那种“虽有舟舆,无所乘之”的回归自然精神。但刚开始还行,日子一长,意志力就有些松懈。每次回家时,一进楼门,那个电梯就会对我形成干扰,让我在爬楼与乘电梯之间徘徊取舍,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抉选后,我开始乘电梯上下楼了。
爬楼,这个我用了六七年时间堆积起来的、看似牢固的习惯“大坝”,终于因为它的地基变化而渐渐塌陷下来。
时光飞快,转眼又一年过去了,坐电梯上下楼成为我的一个“新习惯”,爬楼逐渐成为脑中尘封起的一个记忆。偶然有一次,因为楼里的电梯出故障,我不得不爬了一次,竟累得气喘吁吁!
这时我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明显下降。我开始警醒,也有所感悟。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个人当他处在艰苦的环境下时,往往能养成一些良好的品格或习惯;而一旦环境发生改变,生活向好发展,人的意志会慢慢松懈下来,此前的良好习惯就有可能发生断裂。
爬楼一事虽小,却也同时映射着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大问题:现代社会的进步,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失去了接近自然的机会,身体变得日益慵懒起来。
中国现在也提倡“节能减排”。从这个角度上看,如果我一个人乘电梯上七楼,那么梯内的所有电能都只为我一人消耗,这种待遇颇为“奢侈”,显有浪费能源之嫌;同时,我的身体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把自然的、本能的东西丢掉了。从经济学角度上说,这也不是一个最优化选择,于公、于私都不合算。
于是,我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上下楼方式,最终为自己确定了一个新习惯:我不单独乘坐电梯,当只有我一个人时,我就爬楼;否则,我就搭乘。
这个新习惯现在已开始了半个月,并且,我把它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工作地点——我的办公室是在北交所的四层,每次去办公室时我都会践行这个规则:如果没有人与我同乘电梯,我就步行爬上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