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六十三讲
(2024-01-26 11:14:03)| 分类: 随笔 |
象征主义通向意识流,顺理成章,很适宜作为意识流的一个起点。象征主义到后期,注重心理分析,一重心理分析,自然就通向意识流。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夫人,都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品写成后,才提出理论。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第一次提出“意识流”。弗洛伊德予以肯定,又补充:“意识流由下意识决定的,下意识的核心是性。”后来,柏格森提出“心理时间论”。他认为我们平常所认为的时间,是依时刻秩序延伸,是宽度、长度,是数量概念,而“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间相互渗透,表示了时间的强度是个质的概念,我们越深入意识的概念,这心理时间的概念越强”。心理学家和作家对话了。在写作上的具体方法,就是写“心理时间”。
意识流小说的理论基础很雄厚。最重要的是,意识流小说一上来就出了大师。当时普鲁斯特已发表《往事追迹录》,大轰动。接着,电影、戏剧、诗歌,都形成意识流手法。四个代表人物: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英国的伍尔芙夫人,美国的福克纳。作为流派,存在二十年。
到了亨利·詹姆斯,第一个提出意识流小说方法,被认为是意识流创作理论的先驱。他有三个论点:真实论,有机整体论,叙述角度论。他说:艺术的领域,是全部生活,全部感觉,所以艺术是全部经验。我以为不然。艺术不可能全息、全范围地表现生活。他说的还是反映论。但他毕竟是小说家,他还说:经验是各种印象构成的,所以印象就是经验。印象首先构成小说的价值,印象的深浅决定小说的强弱。
关于“有机整体论”。詹姆斯认为小说是独立自足的有机结构,和社会、历史、作者本人不相干。其中的思想感情,是素材进入作品被艺术化、形式化之后的结果,已不是艺术家原来的思想感情,已自在,以连续不断的整体发生自己的作用。他要求小说作者充实小说内在规律,不要以主观的因循的观念干扰作品。
木心说,小说与作者的关系,正可用上意识和潜意识的说法。提笔之前,是意识为主,下笔后,潜意识慢慢起作用,活动起来。我认为在这过程中,还是意识驾驭潜意识。现代作家的意识很强,能以之擒纵潜意识。现代作家,自己应该又是伯乐,又是千里马。伯乐是意识,潜意识是千里马。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应是潜意识特别旺盛、丰富,而意识又特别高超、精密,他是伯乐骑在千里马上。梦和艺术是两回事。疯子和艺术家是两种人。梦是散乱的、不自觉的,艺术是完整的、自觉的。疯子是破坏的,天才是创造的。艺术家的意识及潜意识要特别平衡。意识要加强,增加知识,经历,逻辑,善于推理,训练记忆——如何训练潜意识?扩大兴趣范围,“智者,是对一切都发生惊奇的人”。放纵你的好奇的行为,享受官能之乐,对一切要抱着豁达大度,对世界万物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都有兴趣,但别迷恋。一句话:明哲而痴心。再一句话:痴心而保持明哲。还有一张底牌:意识是神性的,潜意识是魔性的,两者相加,即人性。
关于“叙述角度论”。詹姆斯说:过去的一切小说采用的是全知角度,对小说中人物活动全都了如指掌,全知全觉。但在真实生活中,我们从不可能全知全觉。如果放弃这一套,用一个叙述者的角度,往往更真实;或借书中人物的角度,去度其他人物。木心认为,全知角度不能全部放弃。要用得好,写大场面,战争,还是得用全知角度。
普鲁斯特的论点(他们好在小说写出后才提论点):他提出“主观真实论”,把现实分为二类型:一,简单的、表面的、同一的、客观的。二,复杂的、内在的、特殊的、主观的。我认为“简单的真实”是无意的、无机的存在;复杂的真实是有意的、有机的、有情的存在。艺术不是为了“真实”——顶多只是追求一点“真实感”,用这点“感”来辅助美感。人的天性喜欢美,因为美代表永恒。
普鲁斯特的时间观念。他认为,人在空间里占的位置是有限的,但在时间中的位置却是无限的。从前的、记忆中的印象永在,和现在的时间可以重叠。我这样分:感觉上的时间,感觉上的空间。记忆中的事物,有当时的时间性,但还是属于记忆的范畴,不是时间的范畴。
“‘流亡,这是我的美学’,我不如乔伊斯阔气。我说,美学,是我的流亡。”
2024年1月26日
前一篇:读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六十二讲
后一篇:读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六十四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