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清北家长教不出清北孩子?
(2024-07-19 16:16:38)
标签:
育儿 |
分类: 家教论坛 |
最近,“为啥大多数清北家长教不出清北孩子”的话题在微博受到热议。
之所以被热议,可能是因为很多人习惯性地认为,出类拔萃的父母,就应该有出类拔萃的孩子。因为大家觉得,优秀是可以传承的,包括智商天赋的遗传、良好习惯的传承、成功经验的复制等。父母毕业自清北毕业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肯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果真这么认为,就犯了“血统论”的谬误。如果上一代的血统和身份可以直接传承,那国家就无须通过高考来选拔人才了。一个人的优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候可能一个人的偶然因素,就成功是可以改变人的成长方向。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可以完全被他人复制的。
家庭教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王晶曾对清华500个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调查,他发现能考上清华的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家庭背景、个人努力程度等,而是智商。王晶教授调查发现,清华孩子的平均智商在129至1131之间。清北孩子的智商高,应该是事实。智商能被遗传也是事实。智商对考取清北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后天良好的教育培养一样重要。王安石笔下的仲永聪明绝顶,最后却“泯然众人矣”,主要原因是后天教育培养没有到位。
清北家长的孩子,可能有超群智商,有优裕的学习条件,但未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优良,学习自觉性高,这些优秀品质是后天养成的结果。一些清北家长可能忙于事业,忽视了对孩子教育培养,导致孩子无法出类拔萃。
优裕的成长环境,可以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衣食无忧地专心成长。这些孩子出类拔萃的可能性的确更大。但艰苦的成长环境,同样可以激发孩子努力成才。河北沧洲市2017年高考理科状元学子庞众望,家庭穷困潦倒,在母亲瘫痪、父亲精神失常、自身还患有心脏病的艰难处境中,逆流而上,考入清华,成功打破这一所谓的“宿命”。尽管生活困苦,宠众望平日总是面带微笑,对同学友好而阳光。让他笑面生活的不是苦难的生活,而是母亲的乐观和坚强——面对命运的多舛,目不识丁的母亲从不报怨,日夜刺绣以维持生计。她总是告诉儿子,日子尽早会变好。他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也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有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庞众望从小开始,每天放学后都去捡废品卖钱。尽管物质上贫困,但在爱与乐观的环境中生活,宠众望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
正因为如此,2017年接受央视《面对面》栏目受访时,宠众望说出了这样一番话:“我没有觉得我的家庭有哪一点拿不出去的,只不过就是生活困难了一点。我妈妈那么好,我姥姥姥爷也那么好,我的每一个亲人都那么好,其实感觉在亲情这方面,别人应该羡慕我。”大学期间,宠众望继续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学习能力,成绩十分优异。如今的宠众望,已经是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三年级的学生。他的故事,如同一首励志的赞歌,催人奋进。
(摘自“红网-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