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田艺苗
田艺苗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134
  • 关注人气:1,2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勒:交响的世界之梦(终结篇)

(2011-12-08 12:39:16)
标签:

杂谈

尾声 复兴

 很多朋友问,为什么马勒如今这么火?好吧,对于这么火的马勒,让那些现代主义预言、后现代混乱等等冰冷的理论分析先一边凉快去!也许马勒最大的优势是他讨了指挥家们的喜欢,煌煌十大交响曲,每个指挥家当作个人里程碑来攻克,大家联手竞争加互补,共同选举马勒为后期浪漫主义的音乐徽标。而马勒的早期音乐,那些豪迈而伤感的旋律,那些恢宏的音响,受到约翰·威廉姆斯等著名电影作曲家的顶礼膜拜,以致马勒风格已经风靡了好莱坞,响彻美国西部的大草原和大峡谷。放眼当下乐坛,马勒的未来主义宣言确实已经实现,如今的歌剧、舞剧、主流严肃音乐无不受益于马勒,延续了他的配器技法和旋律遗风。作为指挥家,剧院演出的实践者,马勒擅于把握听觉记忆的底线,他的作曲实验总是经得起公众接受度的考验。当然,其实对于大部分爱乐者来说,大家知道马勒不过是马勒这个音乐家的名字比较好记,比什么什么斯基的更容易让人记住。

   

马勒如今的红火叫人想起他的交响曲,《复活》。 18951213,这是马勒转型为作曲家的决定性的一天。在柏林举行的第二交响曲“复活”的演出大获成功。《复活》回应了他的第一交响曲中的那一段葬礼进行曲,全曲却未见葬礼心情,也没有过于宗教化,有悲壮的进行曲和满心欢喜的慢板,且带嘲讽——引用了少年魔角中的《安东尼向鱼儿布道》。

 

据说马勒的师友彪罗去世的时候,他去参加葬礼,听到管风琴旁的合唱团唱起《复活颂》,一瞬间如遭电击,几度落泪。后来他把这首始克洛普施托克的圣诗《复活颂》,放在《复活》的高潮段落。

“我这一把尘土,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复活。神召唤了你,他将给你不朽的生命,像种子一样你将被播下又开花结果。收获之神继续前进,刈割亡人,如捆禾束。”

请相信,我的心灵,你的追求不会成为泡影。凡是你所渴望的归你所有,凡是你所爱和所奋斗的,归你所有。请相信,你的生命并非白白度过,或生存或痛苦,无不有因。凡已生者必死,凡已死者必将再生。不要再颤抖,复活就在眼前。·····

 

复活就在眼前,真像一个预言。

 

 

纪念音乐会散场,我走出剧院,随人流涌向人民广场。人太多,打不到车,索性在人民广场上散步。走累了就坐在街边的消防墩上,看长街车灯川流如织,夜色光华。

 

说到马勒、德奥交响乐,就会很容易提到生命啊灵魂啊人类啊我的神啊这样的大道理,我不断提醒自己,一个30多岁的人,这样的激昂弄不好就会像缺心眼儿。可是浪漫主义不死,生命永远不惧热情,它早已存在梦境、眼泪、血液循环和夜风乱吹的黑发里,甚至在日常生息和爱情游戏里,被我们隐瞒成了一种精神根基。常常因一首歌、一段诗就会被撩拨得一败涂地。把马勒的十首交响曲一一听完,那是一种使命般的聆听:听见命运挣扎、理想高歌,听见无限温柔的咏叹,也听见沉重的喘息、体内激情被彻彻底底清算之后的安宁。我顿时明白,在这样理智之年碎片的时代,至少还有交响曲,至少交响曲还有冗长的权利。

马勒的曲调合着车河还在心里回响,是《大地之歌》的最末乐章,弦乐队的温柔共鸣。至今我还没弄清,《大地之歌》中选用的《瓷亭》到底是哪一首中国唐诗?至今我也仍然不明白,马勒是否真的理解中国的唐诗?写意的唐诗如何被一个欧洲人用大型管弦乐队大张旗鼓来描绘?马勒说,是这诗中的灵性打动了他。也许我们听他也一样,在他的飞流直下的音响洪流中,总是会有那一刻如彩虹般的伤感一瞬间击中了我们。这是我们爱他的理由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