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低音唱响世纪回声

(2011-05-08 19:39:59)
标签:

沈洋

杨立青

辛亥百年

乐评

杂谈

沈洋去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之后,经常一连演出歌剧上百场,忙得晕头转向。尽管如此,他每年都要回国开个小型沙龙式的音乐会,只带一个钢琴伴奏,清清淡淡地歌唱。他说,言不在大,型可无际。去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他开了一场德奥艺术歌曲专场,今年5月,他又要开一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独唱音乐会,重温19191949年之间的中国歌曲。

 

沈洋身上没有歌手的那种炫目的舞台气质,他是一位学者型的歌手。听他唱欧洲艺术歌曲,纯正的德文,选的都是偏门的曲目,叙事歌曲中流露他戏剧男低音的潜质,庄严豪迈幽默疯狂,信口唱来。那支最抒情的咏叹调,他竟然像完全忘记了美声技巧,暗哑声息里深情无限蔓延。我问他如何去领会那些歌曲中的欧洲精神?他觉得,所谓的欧洲精神是一份执着耐心,缓慢的领悟与完善。如今他就是如此来开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但听过他演唱之后,我不得不感叹,勤奋之外,音乐家其实是天生的,那一份清雅、出离与精神贵族气质,叫你想起二战之后的欧洲人,纵使家破人亡信仰丧尽,也只愿轻叹。怀着这样的歌唱哲学,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他的歌唱响遏行云,呈现举重若轻的洪亮完美,古典主义气质比身边的数位西方歌者都更纯正。

 

沈洋很年轻,却天生爱怀旧,倾慕旧事旧物,闲时喜爱收集普洱茶和黑胶老唱片。我总是觉得他其实更想做个文人而不是歌唱家,唱歌剧那是老天的安排,实在是天生嗓音太好难自弃。人在美国,除了演出歌剧之外,他阅读、写作、聆听各种音乐,这些热爱或者说习惯,为他抵御着繁华歌剧散场之后的寂寞。每次一回国,他就像鱼儿游回大海般欢畅,拉着师长朋友喝酒叙旧,煽动大家搞主题音乐会,朋友们都被他高昂又天真的爱国心感动地一拍即合。今年这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独唱音乐会,就是他和著名作曲家杨立青教授的忘年合作,他们选择了20世纪初的著名歌曲,《花非花》《嘉陵江上》《旗正飘飘》《再别康桥》,甚至还有聂耳的《卖报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位低沉的男低音如何演绎一首简单的儿童歌曲?

写作这些歌曲的音乐家,当年几乎都曾留学海外,在国外他们是最刻苦的学子,回国之后满怀壮志又压力重重,肩负起艺术创作、传播西方文明,革新发扬民族文化甚至音乐救国等等历史使命。萧友梅、黄自、冼星海、赵元任、聂耳、谭小麟····在黑白旧照中这些清隽的面容始终光彩夺目。那可真是乱世,奔波在教学、组建音乐学院,搬场、逃难、码头、客轮之间,为了办学开音乐会艺术家要腆着脸去跟政府要钱,轰炸机下整理书谱,挤在防空洞里生病的日子,他们也还在作曲,因为一场等着公映的爱国影片需要主题歌,因为前一首歌被革命者在就义之前放声歌唱。热泪中谱迹模糊。

浪漫年月尤其珍贵,教我如何不想他,可是康桥的云彩不堪负载家国命运。当年那些艺术歌曲中的雅致早已不容争辩,如今我们更赞叹民族救亡歌曲中深刻的艺术气质,一代音乐家被乱世摧毁肉身却也真正被时代所造就。《太行山上》的壮阔优美,《嘉陵江上》的创痛中有诗意,还有《游击队歌》中生机勃勃的自信,它们不是应景歌曲,不是合唱大赛,与时代共呼吸与家国同命运的真实情感才能写出这样真挚的旋律,真实才是革命歌曲的意义,因此它们不会时过境迁跟随岁月湮灭,如今歌唱它就像缅怀人们逝去的青春。

辛亥已百年,如今中国依然召唤不灭的理想主义激情。今天的音乐人不甘在“晚会歌曲”中沦陷,依然要起来!为我们血肉铸成的新的长城而歌唱。

                                                              《新民晚报》5.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