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下雨的旅行

标签:
乐评肖邦布雷查兹文化 |
雨天下午的阅读,需要一支钢琴曲陪伴。七月,迟到的雨季,我一直坐在窗前,翻书,昏睡,喝滚烫的普洱茶。
把昨天淘来的一张钢琴曲塞进电脑的CDRom。听琴曲回荡。太过熟悉的乐曲,总是带着记忆的印痕。有一刻,我闻见了被雨打湿的晚香玉和旧窗帘上堆积的时间与尘埃的气味,樱桃木与樟脑丸的味道,然后是开窗的声音,雨倾斜地淋进屋里,乐谱被风吹落。恍惚中,一个单薄的男子的身影,在钢琴边坐下,摘下丝绸手套,开始弹奏。那是1838年,意大利马略卡之旅,热恋中的肖邦。这支前奏曲“雨滴”,是乔治桑取的名字。
而今弹奏的是又一个肖邦的幻像——拉斐尔·布雷查兹(Rafat Blechacz)。他是2005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大奖获得者。30年之后再度夺冠的波兰钢琴家。在得奖的两年之后,他才推出自己的第一张肖邦专辑,并谦逊地选择了肖邦的前奏曲。
《24首前奏曲》,Op.28,作于1836年——1839年之间。在马略卡之旅中,肖邦随身携带着巴赫的《24首前奏曲与赋格》,他采用这种古典的音乐体裁向传统致敬。这24首前奏曲,篇幅短小,有些只有半分多钟,听起来如一声叹息。但旋律优美简洁,闪烁珠玉光泽,结构巧妙度量,其中的几首,比如第1首前奏曲,结构甚至无意间巧合了黄金分割的比例。在滚滚咆哮的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唯独肖邦清新雅致,他是天然的花香,覆盖了所有巴黎的高级香水味。
我要怎样告诉你这些琴曲?第2首,第4首、第15首还有第24首,这些运用了肖邦标志性的钢琴美声——让钢琴弹奏漫长婉转的曲调,第2首的乐句之间有漫长等待,第4首和第21首穿梭瑰丽和声,第24首中出现的甘美旋律但有点失魂落魄……不够,这些都不足够。它是幻觉与工作的产物,是美的诞生与自由的法则,深入地了解它,才会懂得一支战曲的温柔,雨天的礼物,流星,被树林囚禁的风的自由,一只泄气的轮胎,和一个士兵的忧伤。
布雷查兹弹得随性。他敏感、书卷气,还有演奏家的那种直爽。他的娴熟的手指已经不必再提,他用母语弹奏,语法准确而随意,每一次停顿与转折都那么必然。他说,弹奏肖邦就像回家一样。在参加钢琴大赛的那段时间,他每次比赛完一轮就回家,回到他的波兰乡村。这个1985年出生的男孩,却有前一个世纪的闲情,唯一的爱好是在森林中散步。
因此,就算是比赛,他那首壮阔的《英雄波兰舞曲》,照样弹得随心所欲。
琴面如镜,倒影苍白水仙。在这张唱片的封面,布雷查兹低头凝神,叫人想起肖邦的肖像。那张德拉克洛瓦画的著名肖像。画中,烛火幽暗,晨昏不明,如置身另一个世界,作曲家微微侧身,一个聆听的神情,面貌模糊而轻盈,仿佛灵魂已从一扇玻璃彩绘的拱窗中飞走,飞向海涅为他描绘的故乡——梦想与诗的奇迹的国土。布雷查兹说的回家,大概也就是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