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出时请将悲伤终结

(2008-06-26 22:52:16)
标签:

电影

音乐

时代报

文化

    电影在最后一幕,道出音乐的涵义。音乐家马莱的弟子问他,“音乐是什么?是上帝的东西吗?可以用钱买吗?是名声?是爱?是由爱引起的恨?是自暴自弃?还是贡品?”

    都不是。

    已成为宫廷乐长的弟子终于领悟,他的疑问即是答案:“是不是给死者的礼物?是给那些不能说话的人低声的安慰,给那些小孩子的身影,让鞋厂的锤声变得柔和,给那些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婴儿的一份礼物?!”

    是。音乐是诗,是恩慈,是出神的一瞬,也是日常生活。道理不新鲜,但电影讲述它的方式静静地打动人心。

    电影《日出时请将悲伤终结》讲述一个300多年前的音乐故事。音乐家马莱的爱妻亡故,他从此带着两个女儿隐居深林,整日独自研习古大提琴。他的演奏名闻遐迩,在传说中更出神入化。立志成为伟大音乐家的红衣少年前来学艺,被拒之门外。后来红衣少年成为宫廷乐长,生活富足,却始终觉得自己不得音乐的要领。他记得,年少的那个午后,在森林里听见的马莱的琴曲,那种庄重、静穆、悠远而哀伤的,才是真正的音乐。他在深夜赶赴马莱的森林小屋,去上最后一堂音乐课。于是有了上面的自问自答。

    音乐为少年带来了华丽的马车、镶嵌珠宝的假发衣饰,显贵的地位与指挥手杖,但不再有17岁时的湛蓝眼神。当他一身显阔地走进马莱简朴肃穆的家中,发现自己是个臃肿的丑角。

   马莱每日在木屋里奏琴。在乐声中,他看见深爱的死去的妻子,此刻就坐在他对面聆听。听完了音乐,他们一起做祷告,一起乘坐马车,一起并肩走过春色茂密的森林,一起来到河岸渡口,直到她独自坐上小船离开。怕她再次消失,他不忍停下手中乐曲。为了让她一遍一遍重现,他用余生不断拉奏心爱的大提琴,记下心里的悲伤乐曲,想看看爱将会延续到哪里?

爱情与音乐互相阐释,它们都是一样的静默绵长,一样的难以言语表述。若是爱有足够虔诚,便能把死去的爱人叫醒,便能真正领会音乐的神魂。而音乐的神魂是什么?倘若有,那便是它的毫无用处,它只是你内心的孤独吟唱。

   那是在300多年前。那个清静的年代,人们穿着朴素,佩戴洁白褶皱的领饰,住幽静的房子,家中的家具器皿都散发出乐器的光泽。那时的人神情笨拙,但内心温热,他们热爱音乐,相信爱情。这是音乐的黄金时代。

    电影中的一切缓慢与静默,都是为了让你能够感受马莱的音乐。那时的音乐,尚未发展出繁琐的曲式与作曲规则,至今听起来自由生动,无拘无束。乐句仿佛绵延无休,难以捉摸,像那些早期的绘画一样,现在看来觉得陌生、狂野而美妙。马莱在森林里拉琴、作曲,拒绝了宫廷表演的邀请,拒绝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拒绝矫饰,决定从此只为灵感而作曲,只记下瞬间的颤抖,删除多余的抒情。那时的音乐,不像我们后来熟悉的浪漫主义音乐那样,在自我的世界里纵情咆哮,反复确认自我,它是让你忘记了自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