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间与静默的歌》之后记

(2008-02-19 20:50:38)
标签:

文化

 

    这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曾经在《音乐爱好者》杂志发表过。在2002年至2005年期间。一个关于20世纪西方作曲家的专题。

20世纪的西方音乐流派多元,既有完全遵循数理逻辑的整体序列音乐,也有以新的美学观念回溯传统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及原始主义音乐、宗教音乐、拼贴音乐、解构音乐、偶然音乐、环境音乐、简约音乐……,甚至约翰·凯奇的“无声”音乐。标新立异,争奇斗妍。在这个实验的年代,乐谱所呈现的音响结果似乎不再是目的,开创的姿态更为激动人心。因此,很多现当代音乐作品效果骇人,连最资深的音乐爱好者也对它满怀质疑。

可是当代音乐不可或缺。那些100多年前的音乐,即使被这个世纪的天才演奏家们完美诠释、重新塑造,它们所表达的也是从前的情感,与当下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那个关于英雄、城堡、玫瑰与怀乡病的世纪已经永远沉睡了,连音乐厅里日渐凋零的金色巴洛克花纹,现在看起来也过于精致地不自然了。当我们端坐在音乐厅,礼貌地聆听与鼓掌,只是在向一个世纪之前表达怀念与致敬。

即使前面有巴赫的大海和贝多芬的高峰,20世纪的作曲家也要挺身前行,寻觅这个世纪的音乐语言与表达方式。实验的年代,喧嚣激烈,灵感迸发,也杂草丛生。现代音乐不动听、不具体,难以获得演出机会,也难以赢得听众。许多作品一直遭受攻击,毁誉参半,并一直不大为人所听闻。这些乐曲也还没不及接受时间与音乐史的检验。因此这本书所能做的,只是以个人的口味做一些选择性的介绍。

除了职业音乐家,大部份人是以娱乐的态度来听音乐的,而作曲家们是以学术的严谨态度看待自己的这份音乐事业的,听与写矛盾重重,难以调和。在勋伯格、韦伯恩的作品中,我们听见了简洁、激情、平等与自信。在娱乐时代,艺术家也不肯低下骄傲的头颅来娱乐大众。因此现当代作曲家越来越成为一个自给自足、自成一体的封闭团体。一群甘心寂寞的人。即使找不到听众,这些天赋禀异的人,也要专注一生写作这种晦涩难懂的音符,勇于突破他人的法则,也从不墨守自己的陈规,为它翻山越岭,一意孤行。因为心里始终有一束信仰的光芒照耀。

英国著名学者约翰·凯里认为,贯穿大部分历史的艺术实践都服务于人类进化的目的,而不是什么高雅艺术,它们是公共的,实用的。这个观点客观中肯,却叫很多作曲家灰心黯然。以这种观点来看,很多学院派的、晦涩的音乐是难以被音乐史筛选而出的,它们或许仅仅只是实验。即便如此,实验也是必须的,那是必经之途。像我们必然要荒废的青春,它的过程有多么疼痛艰难,它的果实也就会有多么成熟壮观。我们总是在蹉跎了时光之后,才会真正明白时光的意义。

而那些作曲家,那些清醒的遁世者,他们根本无心计较得失与功名。勋伯格的自画像本来就是一副背影,一个背离时代的姿势。乔治·克拉姆倾心聆听,才听见了自然深处的美景。武满彻与音乐的一场深刻交流存在于冥想中的风景。伟大的勤劳者斯特拉文斯基每天都在顽强地工作,只求把心里的乐思完美呈现,而不去维护自己的风格定位。在所有努力的背后,只有一个热爱音乐的理由,只愿听从内心作曲,只愿听从内心生活,风格与流派只不过是一个内心听觉的自我选择。

 

 

因为很多乐曲难得演出,文中提到的作品中,只有小部分我听到过音乐厅里的现场演奏,其余的大部分只存在我苦心收集的一张一张陈旧的唱片里。对我来说,一个人在家里听唱片倒是最惬意的事。不用去灯火通明的音乐厅,不用在衣着光鲜的人群里不停打招呼,不会被莫名其妙搅乱了听觉的思路。

常常工作到深夜,躺在地板上,听梅西安的《图安加利拉》。

 

像电光火石,划亮颓靡深夜。

此刻听见了奇幻梦境,绚烂色彩,天堂的光芒与壮丽的梦想。

 

其实在音乐打动你的时候,是无法言说的。我相信这触动只有你知道。它与音乐厅的金碧辉煌无关,与镁光灯照耀的记者招待会无关,与出席音乐会的晚礼服无关,与散场之后的鲜花、香槟和溢美之辞无关。

 

它是你的不泯记忆。

它是不眠之夜,是被激情点亮的眼,是年少时男孩脸上滚落的一颗眼泪。

 

它是伤害的历史,是注定要为此虚度的一生。

 

记得在电影《日出时请将悲伤终结》中,有一个名叫马莱的大提琴家。他拒绝了所有的宫廷表演,隐居在偏远森林的木屋里,终日拉奏大提琴。乐声中,他看见死去的妻子,就坐在他对面聆听。为了让她一遍一遍重现,他用余生不断拉奏心爱的大提琴,记下心里悲伤的乐曲,看看爱将会延续到哪里?

这是在300多年前。那时没有噪音,只听得见鸟鸣。人们衣着朴素,住幽静的房子,家中的家具器皿都散发出乐器的光泽。那时的人神情笨拙,但内心温热,他们热爱音乐,相信爱情。这是音乐的黄金时代。

可是马莱同样寂寞。

 

在每一个世纪,艺术家的寂寞,大概都是一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乐手之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