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马友友丝路之旅文化 |
大概也只有马友友,能够把《丝绸之路》做得像呼朋唤友的盛大沙龙,又像一场广漠天地间追问本真心灵的朝拜之旅。整张专辑,有即兴,有凝思,有杂乱,有寂寥。丰盛的丝路反照出生命本来的世俗与深奥。
开篇的《阿拉伯华尔兹》像前奏,曲调轻松,是乐手的热身曲。尺八、琵琶与塔布拉鼓确立了“泛亚洲”的基调。泛亚洲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标签,但在这张专辑里它不只是一个装饰品。之后,丝路之旅在旧曲与现代音乐的夹杂中展开。《赛马》这支二胡曲因为郎朗父子而在美国流行了起来,在此,《赛马》的主奏乐器换成了低音大提琴,它发出马头琴的呜咽,令赛马这种嬉闹的民间游戏里多了一份怀旧。当合奏渐入佳境,出现一首中国当代作曲家周龙的作品,《酒狂的八首歌》,这八首歌风格不一,整体看来作品本身存在着不协调,而繁复的写法非常考验演奏水准。但演奏很成功,层次分明,跌宕危险的衔接也很顺畅,听起来诙谐而壮烈。
中国古曲《十面埋伏》的改编非常生动,其中不但掠过“男儿当自强”这样的曲调,还回响了几声阿拉伯的旖旎音调。吴蛮演奏的琵琶是这一曲的主角,在浓烈的乐队音响中盘亘旋绕,步步逼紧,不屈不挠。擂鼓动山川,乐手厉声呼叫,此时当古老熟稔的音调完整地出现在面前,突然让你听见了乐队全奏的悲伤。
乐手通常是一些安静的、容易害羞的人,他们用乐器说话,以合奏交流。合奏的乐趣是言语所表达不尽的,那种融合与摩擦,彼此碰撞与彼此需索,在美的塑造中的那种忘我共赴,其中绽放的热情与暧昧的心灵感应,大概只有加入过乐队的人才可能真正懂得。或许也是因为有过这样的交会,马友友能够携同大家,一起站在世界的高处领略美的巅峰光彩,也能够在丝路之旅中并肩凝望一次如同新生的日出。
篝火之夜。在《Shristi》中,马友友的大提琴不再是主奏,他不停地让位给打击乐手,同时在背景处为他们击掌喝彩。打击乐的欢腾带来了音乐原始的乐趣,像草原上粗制的烈酒,温暖着每个旅行者的夜晚。然后在第二天的清晨,他们终于看见了远处的神圣之城。
像《寂静之城》与《飞马之夜》这样清洁的叙述都是我最喜欢的。长音线条漫漫,新的音符渐进而持续,自始自终忘情吟哦。这段22分钟的宁静的音乐成为整张专辑的主体。仿佛在高潮处突然的松懈,给予音乐一种更复杂的结构,一种因超脱而产生的凝重之感。在凌晨时分看到这个沉睡中的陌生城市,为它的简单感动。沉入这个古老的都城,忘了纽约时间。耐心地看它一点点变得透明,一点点安详地生动起来。在这个心里空寂的时候突然就想通了许多事。这大概就是卡尔维诺说的那个“看不见的城市”,在某个早上不管从某条路走都必然会抵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