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律师从“生存期”到“收获期”,需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执业律师从他们拿到执业证书那一天起,就需要“独立觅食”,不仅需要“养活自己”,更需要向律师事务所余律师协会支付管理费用。如果说做实习律师时还可以获得“师父”支付的薪酬与提成,那么执业律师一旦“出师”就需要独立面对生存压力。当一名执业律师年收入迈过10万元的第一道门槛,他也就熬过了“说多都是泪”的“生存期”,能够不被法律服务市场淘汰。
执业律师熬过了“生存期”只是第一步,不被“淘汰”。要获得发展,就必须通过热泪、汗水与辛劳去赢得客户的尊重与同行的认可,逐渐积累经验与人脉。此时一名执业律师需要为自己的业务寻找比较优势,要么是诉讼,要么是文案,要么是案源。当一名执业律师用自己的收入购买一辆小汽车,当一名执业律师年收入迈过30万元的第二道门槛,他已经迈过了“每天打鸡血”的“发展期”,在律师行业获得了一席之地。
执业律师度过了“发展期”依旧是“小律师”,而且依旧为案源苦恼,这就需要进一步积累办案经验、人气人脉。此时执业律师需要成为当地媒体的“常客”,而且要发展若干顾问单位。当一名执业律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购买了所在城市的住房,当一名执业律师的年收入跨过60万元的第三道门槛,他已经越过了“在路上”的成熟期,一半是所在律师事务所的骨干精英或者合伙人。“成熟期”的律师往往需要自己的助手与团队,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执业律师经过几年的经营,不仅形成了自己稳定的案源,而且可以兼顾自己办理案件与给其他律师提供案源。无论是与公检法的关系还是与律师同行的关系,都处于“有效合作”的良性互动状态,亦师亦友亦对手。此时执业律师需要成为当地律师界的“专家’,成为当地律师协会的管理者与当地律师服务的组织者。当一名执业律师不再关心房价与购车,当一名律师跨过了100万元的第四道门槛,他已经走过了“事必躬亲”的“一线律师”时代,更多是通观全局“运筹帷幄”,而不是风雨兼程“冲锋陷阵”。
执业律师在自我完善的路上没有止境,经过几年的发展,既是法律的服务团队的“应领者”,也是法律服务市场的“策划者”。如果说此前的执业律师更多是关注自身发展与团队发展,那么此时执业律师跟多是关注行业发展与国家前景。此时的执业律师经常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顾问、立法咨询专家、大学教授等身份扮演“社会活动家”角色,他们的言行影响到当地的法治化进程与律师行业的兴衰。当一名执业律师不再关心经济收益而是社会效益,当一名执业律师越过了300万元的第五道门槛,他已经从“专业律师”转身为“法学专家”,他们通过案例、提案、讲座、访谈来承担着“导师”与“宗师”的作用。
一直在低头赶路的“小伙伴”们,需要抬头看看远方——“如果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从生存到发展,从稳定到成熟再到收获,律师的前程是光明的,道路是泥泞的,只有坚持到底的勤奋者,才能迈过一道又一道的门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