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去惠州慈云图书馆借书,遇上一位前来看书的书友,他正关注禅学。笔者对禅学有一些感悟,于是我们就在图书馆前交流一会儿。下面就把我的心得,形成文字,与网友分享。
禅学的视角,是一种静观,那便是站在旁边冷静观察事态的发展,视一切为自然。在禅学的理念中,芸芸众生所经历之事,都是一种有因有果,因缘造化而成就。有因有果,无因无果,我们无从改变,只能承受。如果是顺境,那就是造化,往往是前世修为所得或佛祖赐福;如果是逆境,那就是劫难,往往是前世作孽或佛祖考验。禅学之士,用一种闲淡的态度对待事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不欢,失之不悲,所谓惯看秋月春风。
当人们淡然看待世间万物时,也就不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不是“知其可为而不为”,而是不再固执追求身外之物,只求内心舒畅——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禅心慧质,人们只需做好本职工作即可,物我两忘,帝力于我何有哉?当人们不再受制於外物时,他才可以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于是,我们可以不迎合,不谄媚,不冲动,冷眼看世界。
在禅学的世界中,并非没有苦难,苦难就是你无法度过劫难——所以,年轻时遭受劫难其实是一种造化,那是你可以抗拒劫难的年月;而年老时遭受劫难,往往就是在劫难逃,也许就是前半生作恶太多。面对孽债,我们需要行善去化解。那就是善待周围每一个人,有一颗慈善、感恩的心,去看待凡世。
禅学并不要求大家逃避现实,而是主张大家直面现实,即使那是一场难逃的劫难。只要你做到问心无愧,积德行善,总会善有善报。当然,即使恶贯满盈,只要放下屠刀,也会立地成佛,因为世间无不可渡之人。禅学并非要求大家远离红尘,因为世间更多的善心在红尘,所以需要我们去行善,帮助他们渡过劫难。禅学不要求回报,只要大家念一声“阿弥托福”也就是一种满足。禅学主张众生平等、感恩尘世,所以不问众生何名何姓,一律称为“施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