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永远感恩的书

标签:
文化感受情感 |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1985年的那个夏天,憧憬着幸福生活的我进入交通系统,被分配来到一个偏僻异乡的基层单位工作。从此,我和筑路工人们一道,带着干粮、扛着工具,白天风为伍,夜晚影相随,开始了“铁锹扫帚十字镐,人挖肩挑两臂扫”的修路养路生活。社会的繁杂多变,工作的单调艰辛,一度给我灵魂深处带来了浮躁和空虚,一切美好希望破灭,我经常闷居在单身宿舍里蒙头大睡或坐着发怔。
一天,一位同事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套书,放在我的床头。我下意识地随手翻阅起来……谁知翻着翻着,我的心被一种莫名的东西攫紧了,像是有一双宽厚而温暖的手轻抚着我的额头,又如一抹理解与鼓励的目光凝视着我的眼睛……我觉得这部书仿佛专门为我而写,是让我一人读的:亲切的平民意识,强烈的抗争精神,生命的悲欢与追索,人生的甘苦与拼搏。慈父友兄般的作家路遥,以及他笔下顽强坚韧的孙少平仿佛从字里行间向我走来了,坦诚地微笑着……
“困难打不倒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只要春天不死,生命就不死,就会有迎春的花朵年年岁岁开放!”我一遍遍咀嚼着这至情至理的话,凝滞的心里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
从此,任几多风雨抽打我年轻的心田,任几多坎坷羁绊我追索的步履,我都以平常心对自己说,也对生活说:青春永不言败!那时的我,脸晒黑了,手脚也磨起了厚厚的老茧,有时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但慢慢地我适应了这艰苦的劳动和孤独的生活,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也逐渐学会了坚韧和执著,我决心用铁锨在公路上书写新的人生,用钢镐在公路上开拓新的追求。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同事们一道,用辛勤的劳动,铺就一条条柏油大路、架通一座座桥梁,我也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书写青春阳光的华章。
生活中,我开始崇尚和留恋那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公路精神。不正是有了我们辛勤付出,人们才能享受到这现代公路交通所带来的幸福吗?作为一名不起眼的基层公路建设者,我不能虚度人生,更不能欺骗生活。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懂得了如何在闲暇日子里拿起书本,握起笔来充实自己。于是,怀着对交通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我当上了业余作者,做起了文学美梦,把心中敬爱的公路建设者动人的风采展现给世人。
那些年中,发生在我身边的许多交通感人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苦中求乐。茶余饭后,夜半孤灯,搜肠刮肚,竭尽所思,涂抹些不像样子、不成章法的稿件,还不知天高地厚的东投西寄,“有耕耘就有收获”。一遍遍阅读着那部激励人心、催人奋进的书,我笔耕不止,截至1996年底,竟然已有500多篇大小不同的文章“公布”诸家报刊,“写交通人、抒交通情”成了我最大业余爱好,成为当时全市交通系统发表工程技术文章最多、各类交通系统报刊上稿率最高、涉及别类学科最广的业余撰稿人,为公路交通建设发展唱赞歌。或许是沾了那部书的“灵气”,写作也给我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门,我于1997年春,怀揣着那部心爱的书籍,离开了基层,来到了市里工作,开始了新生活……
阅读改变人生,写作助我成长。时至今天,这部书已默默陪伴我近40个年头。她已成为我灵魂的第二故乡,无论我身处何境,她都会以慈爱而博大的胸怀容纳我,庆幸今生有缘结识这部书。突然想起林语堂先生的话:“一个人必须从古今中外的作家中去寻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灵魂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足够坚持,不随波逐波,足够个性,不人云亦云,生活就不会缺少意味,所有的梦想,早晚都会开花。其实,我的“新世界”,就是让我永远感恩的《平凡的世界》!
过程艰辛,笑容美丽。一个人,如果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到出彩,把卑微的活儿干到极致,就十分了不起,真的不平凡了。
(由1995年10月初稿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