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潮涌动大运河

标签:
文化家乡感受 |
又是12月23日。去年的今日,已是数九寒冬第三天,我趁去故城县城公务之机,迫不及待地奔向大运河畔,观看大运河衡水段。而此时的我,蜗居在家中“线上办公”亦有半月有余。魂牵梦绕的大运河啊,时刻在我心中荡漾。
那天,我登上大运河堤岸,漫步欣赏着故城县亮点频现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景观,齐风鲁韵,燕魂赵魄,独特的遗存文化内涵与时代创新特色,让我流连忘返、无限遐思。弯弯长河,悠悠故城,古镇郑口。郑口大桥、挑水坝、二道街、“运河第一湾”、运河风情公园……眼前的情景都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我惊喜的发现,这个时候的大运河道里依然是碧水荡漾、微波涟漪。与上次来时相比,这里的沿河堤文化风情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古老的大运河已成为故城县最具魅力的文化印记,提升故城形象、展示甘陵文明、彰显文化自信。
滔滔运河水,贯通南北,穿越古今,它生动记录着时光隽永和风光旖旎,世代赓续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在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快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时代,大运河两岸时刻发生着变化。虽没有了秋天里那繁花似锦的绿美景观,更没有了车来人往的熙攘繁忙景象,但依然感受到浓浓历史文化浸染的氤氲氛围。曾记得那天,寒风凛冽,刺骨冰冷,我站立在大桥北口、二道街南头,摘下帽子,深深向大运河鞠上一躬,“今年我欠大运河太多了!”而此时面对年末岁尾,我更是愧疚无限,感慨万千,“今年也大概如此了啊。”一声叹息,期望未来了。
认真想来,凭借自身兴趣爱好,自2017年开始关注大运河、行走大运河、研究大运河、寻访大运河的文化之旅行动以来,我锲而不舍,不懈努力,记录运河风貌,整理沿河资料,挖掘传统文化。6年来,我艰辛进行着,忙碌快乐着,幸福享受着。但由于特殊原因,在这即将过去的2022年里,我来大运河的几率最低,行走大运河的里程最短,敲打出大运河的文字最少,原定的年度重点行走大运河故城段,书写故城段沿河故事的计划更没有有效开展进行,几项外出参加大运河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也是无奈放弃,真的对不起自己,对不住读者朋友,更对不起我心中热爱着的大运河。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凝聚着中国智慧、浸润着探索创新精神,是“流动的文化”。衡水因黄河(衡漳)而得名,因水而闻名,是一座典型的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城市,与大运河休戚相关。大儒之乡,工匠风采,数千年的悠久岁月,既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也镌刻着“水路通达、风水衡存”的辉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衡水运河文化保持着衡水的历史血脉,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点,是值得后人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亟待挖掘、整理,发扬、光大。为此,这些年来,我不顾工作繁忙,不怕身心疲惫,行走大运河,了解大运河,研究大运河,进行自己的大运河衡水段文化之旅,并不断走出衡水,参加大运河文化研讨会,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交流经验,提高素养。认真研究大运河,整理衡水大运河文史资料,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已成为了我今生业余生活的至尚追求和最大爱好。
但这项看似简单的文化行动,做起来却是那么的不轻松、不容易。因为我纯属个人爱好,且是在职人员,还要确保正常上班工作,只有选择性的合理安排、兼顾工作去寻访、去调查、去参加,只得最大限度地利用节假双休日。而行动中意想不到的问题困难、管控影响就更是不可预见,经常遇到,无奈推迟和放弃也就难免。好在我有信心、有毅力、有定力,一直坚持并进行着这项有意义的文化行动。大运河始终在我心中流淌,我深深爱着大运河,更爱着我的衡水家乡。修路管路是我的本职工作,阅读写作是我的兴趣爱好,今天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明天才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脚踏实地,虚怀若谷,追求卓越,超越自我,讲好大运河衡水段的故事,我乐为家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唱赞歌。
当前,大运河两岸人民正在全面贯彻和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浓墨重彩、精彩纷呈。2022年,我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已逐步由规划制定转向项目组织实施,并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列为“六带”建设之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落实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通水通航、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加强文化宣传教育推广,高质量推进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衡水,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节点城市,雄安新区建设的交通“南大门”,勇担重任立潮头,砥砺初心再启航。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争先进位、勇闯新路,统筹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的衡水篇章。
2022年即将过去,2022年必定难忘。4月14日,国家水利部会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人民政府,为改善大运河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恢复大运河生机活力,正式启动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作。4月28日10时,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一河春水向北流,近一个世纪以来大运河首次全线水流贯通。这是国家大事、要事;7月3日,由河北省大运河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共故城县委故城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大运河河北段”学术研讨会在衡水市故城县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而我作为“80余位”中的唯一衡水市代表,有幸参加了这一高规格的会议,在“家门口”进行学术交流。这是个人大事、幸事。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寒冷过后是春天,我愿做大运河文化的行走者,继续了解大运河文化、丰厚大运河文化、放歌大运河文化,积极投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事业中,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做出自己贡献。
2022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