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乡上坟去(续)

标签:
文化家乡情感 |
走过索泸(老盐)河上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来到分道口,向北拐东的那条公路是336省道,通往阜城县城,直达大运河畔的霞口镇;径直向南的那条公路是226省道,到肖桥头(审坡)镇去温城乡(龙华镇),直达大运河畔的故城县郑口镇。这里是国家“十三五”期间规划的两条干线公路交汇处。未来可期,家乡之希望,这是石海坡的历史发展机遇。
我独自沿着向北东拐的那条公路向村庄走去。平坦的油路面向北形成一个弯道后一直向东延伸去,这里就是石海坡郭石村的大片庄稼地了。路达田间耕种忙,春到万家气象新。眼下,正是春耕时节,油菜花田间飘香;东小麦陆续返青,春意萌动。田野里可见到父老乡亲们忙碌的身影。“春天多锄一遍,秋天多打一面。”春耕备耕事关全年,是决定农业丰歉的关键。我已感受到家乡初春的暖意。
走过近600米的路程,就到了我的家乡石海坡郭石村庄的北侧,挺拔摇曳的路树、整齐排序的房屋,还有用绿色丝网格栅围挡着的坑塘一一出现在公路的南侧,而“郭石村”的龙门架最为显眼,这里是当下非常时期,通往村庄的必经之路。这里实行的是全天候不间断值班把守,此时正由郭家门里我熟悉的一个侄子和一位婶子俩人值班看守。寒暄交流中,我自觉接受他们的验证查看我的健康密码、出行轨迹,并进行了书面登记,然后就可安全顺利地进入村庄了。
但我并没有急着进村去见三姐。此时,已是上午10点半,天气晴朗,眼前这片熟悉的村边地形地貌(坑塘)中的一种特殊景观和现象却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就在西侧的坑塘里,腐叶遍地,枝树丛生,仅有的一凹水坑里,突然传出“咕、咕”,“哇、哇”“呱、呱、呱……”的蛙声叫来,使我兴奋异常,惊喜地停顿下脚步,格外的关注起这里来,“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少有而动听的蛙叫声呢?”
这里是家乡村北一块废弃的取土坑地,多年雨水冲刷积淀形成低洼坑塘,勤劳的乡亲在周围坑边种植上了柳树、杨树,树木生长,下雨积水,杂草丛生。春天翠绿飘扬,夏天绿叶遮挡,秋天碧波荡漾,而冬天随着落叶缤纷往往干涸而蒿草遍地,一年四季形成了村边自然界中的一道原生态风景线。只是为了安全,近期沿坑塘四周安装上了丝网格栅围挡起来,成为村外封闭的荒野杂物区。
我围着丝网格栅从北侧向西走去,一边注目坑塘里的景观,细听着传来的蛙声,一边寻找着格栅破绽,我试图想钻进去,近距离捕捉蛙声的出处。从东走向西,从北走向南,几乎接近村中的房屋了,我从一片松动的格栅处,拨动开卡钉,不好意思地钻了进去,我向坑塘水洼处走去。踩着泥泞的坑坡,踏着遍地的绿叶,迎着飘香的绿芽,我来到了坑塘最低处的水洼旁。一棵倾倒的柳树横亘在坑塘南侧,我随意地坐在树身上,令人心旷神怡,我仔细端详起这里的一切来。
这里死水微澜,蒿草伫立,柳树发芽、杨树吐蕊,遍地狼藉,而蛙声清脆,连叫声声。我静下心来,全神贯注的听着这春天里的蛙声,感受着与众不同。
蛙声,是叫人魂牵梦绕的天籁,是平原村庄里最动听的诗歌……其实,青蛙的声音最具灵性,或高歌,或低吟,都与家乡父老乡亲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生存环境在提升改善。这春天的叫声是石海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报春花,更是唱响家乡乡村振兴的希望进行曲。我深信,家乡会变得越来越好!
看着眼前的景象,我不由地想起3月26日下午与在天津市颐享晚年的石海坡贾门村的魏绳木老人(贾门队上魏泉水他哥、魏秀芝她父亲)的交谈,88岁的老人电话里告诉我,“大雨,你一定要写写咱村里那眼甜水井的故事”。1947年,他和贾门村里的几个青少年在村北道坑里挖土,突然挖到一个泉水井眼,清水喷射,汪汪溢流,几天里涌流不断,流满道坑,流向四方,淹没了坑北崔和尚(万昌)等人家的田地。崔万昌弄来一土车方砖,带领大家一起填充到泉眼里,控制了泉水喷射,止制了水流。“大雨,如果现在能找到那个泉眼,充分利用起来,咱石海坡就不会缺水,咱们村里也就能种藕种水稻了。”多么可爱的老人,多么美好的愿景啊。老人不会想到,伴随着气候变化、地下水超采,家乡早已严重缺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昔日四季漫水的坑塘也成为了常年干涸的坑地。只是近几年,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特别是根治地下水超采,缺水局面大为改善。但我还是要寻访那个泉眼,“它处于如今的石海坡(贾门)何地?有谁还知晓这个事件?”或许这永远是个谜了。
“兄弟——,回家吃饭去。都正午12点多了,别光坐在这里看水坑了。”从坑塘西侧墙后面传来三姐的熟悉叫声。这时,我才意识到,半天时光里我都坐在这里观赏遐想了。我忙应声着,向外走去……(待续)
2022年4月6日